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夏斌:中国如何从金融弱国走向金融强国

http://www.CRNTT.com   2011-04-05 09:07:45  


  中评社北京4月5日讯/被称为“中国金融政策研究第一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是中国30年金融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见证人。日前,他就2020年中国金融资本项目下的大开放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的专访,他勾画了到2020年的战略过渡期内,中国如何由一个金融弱国逐步走向金融强国。内容如下:

  问: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金融大开放的时机是否到来?

  夏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在此次危机中,中国金融体系损失较小。危机后的世界金融格局重组中,中国整体的金融实力没有下降,反而相对提高。与改革开放前30年相比,相信今后可以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取得比以前30年更快、更具实质性的发展。基于中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实力,再用十年时间的努力,应该有条件实现中国金融的更大开放。

  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经济与金融格局已大不同于过去。在中国,随着国际收支失衡日益严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增速难抑,一方面经济趋热,另一方面呼吁资本项目下完全开放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危机后的时局迫切要求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必须要有新思维、新举动。在今后10年,必然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奠定本世纪中叶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基本地位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的重大历史时期。

  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未来?

  夏斌:过去30年,中国以年均9.8%的GDP增速保持高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在迈向全球化经济征途中,迄今的“内修”功夫仍有差距,经济、金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是30年来从未见过的。

  中国经济发展当前存在四大机遇:高储蓄率、工业化和城镇化、全球化趋势、制度体制改革空间,但也存在错综复杂的不利因素:资源环境制约、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失衡、国际金融秩序的不确定和动荡。中国需要尽快建立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金融体系,既要不断追求金融全球化,又要保持有限的金融全球化,参与金融全球化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金融现实的最大特征是“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表现在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足,货币供应过多,对外的大量金融投资与较高水平的境外投资并存,人民币远不是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受制于他国货币、汇率政策影响,缺乏对大宗原材料、能源等定价话语权,金融市场的规模化、国际化程度低,等等。

  未来10年,国际金融秩序仍处于不确定、动荡的局面,中国金融开放需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传递。大国的货币、汇率政策要服从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要逐步走向金融强国,加快金融改革与开放,到2020年前后过渡期内的金融战略总体取向的选择,只能是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包括汇率、资本管理等内容)的有限全球化。这是在实现金融强国前的一种无奈选择。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