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台湾北二都 美丽与哀愁

http://www.CRNTT.com   2010-10-21 00:52:10  


 
  台北市政治板块的形成

  就因淡水河有“防人”的作用,所以才会在城市的发展中形成两大都会。特别是从移民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应该更为清楚。

  以台北市的移民为例,台北市的移民主要有三波:第一波是从清朝开始,主要是“唐山过台湾”的先民,他们聚集在淡水河的右岸,从大稻埕到艋舺都有他们的足迹存在,所以早期的淡水河应该是一条“母亲之河”,孕育着台北市子民的成长与发展,他们也依靠淡水河而过活。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大撤退,又带来第二波的大陆移民,这一波的移民以军公教菁英阶层为主,他们没有进入淡水河周边的先民聚集区,而是以现在“总统府”周边辐射出去,主要的有现在的中正区和大安区,这两区被称为台北市的文教区,也是台北市最精华、最蓝的板块,台北市民买不起这里的房子,绿营政治人物想在这里取胜更不容易。

  第三波的移民,则是以台北市的东区为主,这是19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许多中南部的菁英转移到台北市发展,他们不愿住到淡水河边的旧社区,也无法在文教区占有一席之地,只能以当时还是遍地稻田的东区作为聚集地,所以台北市的东区是盖最多旧式“公寓”的地区,“公寓”的意思当然是卖给外来客的族群,三房两厅的格局,也是满足移民小家庭之所需,这几年随着商业向东区发展,东区变成是台北市最有价值的地带,“台北101”大楼,就位于东区的信义计划区内。

  这三波的移民,也让台北市的选民有特殊的政治倾向。第一波的移民普遍被称为“本省人”,他们早期愿意“唐山过台湾”,主要是为求生存而来,所以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种“社会移民”,他们以说闽南话为主,政治倾向比较偏绿,我在中国评论月刊今年5月号所写的那篇“在艋舺看民进党的颠覆性格”文章,就是以这里为背景所做的论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