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一代宗师 与猪为邻

http://www.CRNTT.com   2010-08-01 10:53:18  


1998年,曾经师从于张季鸾的王俊春前来墓前祭拜。张季鸾新闻研究会供图
1999年,张季鸾墓重修完成。前排左一为邢炳年,左四为李赋英。张季鸾新闻研究会供图
 
  一把茶壶、一副麻将、一只烟斗,这是这个陵墓保存下来的全部东西 

  那些树木本来是有机会长成森林的。陵园建成之初,曾经有一个连的队伍驻扎在这里,专门为张季鸾守墓,据说,当时“摘片叶子都会被抓起来”。 

  不过,没过几年,这些国民党的军队随着战事吃紧,不知所踪。这个庞大的陵园从此没了人看守。 

  解放后,特别是接踵而至的“大跃进”,为配合大炼钢铁,周围几个人民公社争先恐后地派人赶来这里。很快,陵园院墙内外的洋槐、白杨,还有坟前的秦岭松,都被干劲高昂的人们争抢着砍倒,送入土法炼钢的炉子里。 

  时代变了。《大公报》各大版面纷纷改组,新闻界与它的过去进行了决裂。当地村民从这时候开始,模模糊糊地听说,张季鸾“其实是国民党的人”。 

  在几十公里外的西安城里,张家的后人此时已无暇顾及这些了。张季鸾的外甥女李赋英记得,从很小的时候起,每年清明节,母亲都会带着自己去给舅舅扫墓。但等到几年后慢慢懂事了,她才看明白陵园里那些“多得不得了”的石碑上面刻着的名字:胡宗南、林森、蒋介石…… 

  “糟糕了,这些都是敌人啊!”李赋英暗自惊道。 

  这位61岁的老人已经记不清楚,从哪一年开始,她和母亲就再也不能去祭拜舅舅了。在随后的漫长运动中,所有石碑上刻着的“敌人”的名字,都被人们一点一点砸掉。直至“文革”开始后,这些用江南运来的石材刻成的石碑,连同墓基上砌的石条、青砖,都被彻底“砸成了蛋蛋”,成为村民们用来盖房子的边角碎料。 

  最后,在“破四旧”的运动中,一辆属于生产队的拖拉机从坟顶推过,将半个土包夷为平地。整个陵园瞬间变成了庄稼地,并且按照地界,被分成两半,划拨给了两个不同的村子。 

  在一片混乱中,村民们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张季鸾的墓地已经被人挖开了。打开的墓地好像一套“院子房”,里头有一间厅堂、两间小室,里面的陈设只余下一张石几,一把茶壶、一副麻将、一只烟斗,散落在上面。这便是这个庞大的陵墓保存下来的全部葬品。 

  之后的几十年里,张季鸾的墓带着赤裸裸的裂痕,躺在这片凌乱的庄稼地里。即使是“文革”结束后,也没有人想要重新修整一下这个这只剩下半个土包的陵墓。村里的老人们偶尔会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猜测,到底是谁挖开了那片墓地。而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张季鸾”已经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了。 

  1994年,一名当地的记者寻访到这里,面对墓地惨状大为震惊。他在随后的报道中写道:“一代报人张季鸾墓,早已沦为荒郊野冢,无任何标识,人迹罕至。 

  一(扌+不)残土,面对着暮春寂寞的阳光,不堪凭吊。” 

  在那场“极尽哀荣”的公葬过去40年之后,这个曾经的“报人”,就这样静悄悄地被世人忘记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