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台湾社会 反智主义崛起?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11:32:11  


台湾社会的反智主义悄然而起了吗?
  中评社台北1月13日讯/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邱天助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反智主义的崛起”。作者认为:“这阵子,关于美牛开放、ECFA签定,及施打流感疫苗的政策决定,搞得政府焦头烂耳、社会纷纷扰扰,甚至影响‘立委’选情。日前,马英九坦承沟通不足是问题症结。然从社会层面观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事件的论争过程中,一股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潮流,似乎正悄悄崛起。”文章内容如下: 

  普遍的定义上,反智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对知识的反对或怀疑,以及对于专家学者的贬抑和鄙视;反映着普罗大众对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抗拒。 

  政党再更替后,学者从政是马政府特色,却也是治国主要罩门。这批“新政知识分子”的内心大多拥有崇高理想,更有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抱负。他们真诚地相信,基于优越的专业知识和高人一等的智慧,由他们来帮助老百姓进行生活上的抉择,一定比社会大众自行判断更为明智。由于未能体察民情,决策过程更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因而一再引起名嘴的嘲弄和社会的疑虑,甚至造成民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 

  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的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曾写了一本《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他明确的指出: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终将发现自己陷于认知的矛盾,以及一种几乎是不可能的努力之中。他们相信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但又要抵抗这种社会所创造出来文化之鄙俗。 

  知识分子一向秉持“社会良心”做事,认为自己是为公益而生。但在一个民主社会,他们的自负迟早会遭受反弹。公众不但拒绝知识分子成为他们的代表,甚至还可能把他们当作自己利益的敌人。当社会拒绝知识分子的政策决定和专业诉求时,他们往往感到不解,甚至受到伤害。“卫生署长”的眼泪泛起的正是知识分子的孤独、无力与挫败感。 

  反智主义是充分民主社会的产物,在正面意义上,能够挑战、制衡精英主义的唯我独尊,突破知识阶层既得利益者所制造的文化、政治霸权,因而保持社会活力与原创力;但反智主义也很容易遭受有心人的操弄与扭曲,可怕地将策略的议题转向并化约为政治意识,无法进行理性的对话,逐渐削弱了民众的判断力,以及对知识追求的热情,最后充分显现出社会大众在知识、智力、好奇心与视野上的贫乏。这也是为什么流感疫苗许多科学数据、统计分析的呈现,民众至今仍然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其实,马英九所说沟通不足的语意似乎仅及政策说服的层次,这种由上而下的决策过程违背市民社会的理想,忽视公民参与及公共政治的积极性。当我们把相当一大部分民众对自己利益的表述斥为“理盲”、“滥情”时,就背叛了这一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诚然,施打疫苗的产生副作用的比例仅约十万分之八,但在每件发生不良后果当事人的感受都是百分之百。因此,它不是机率问题,就像签乐透彩一样,重要的是有和没有的结果。 

  要知,民主政治老百姓拥有社会参与的平等权利,并作为自由的市民在生活上进行选择。因此,不管你拥有的知识和专业比别人多多少,也不能僭越这样的政治权利和选择自由,才能建立彼此的情感信任和共同价值观。 

  从这几次的惨痛教训,马政府必须学习到 最健康的制度,其公共决策应建立在最广泛的参与,而未必是最专业的知识之上。知识可以为人们的抉择提供参考,却不能代替参与或抉择本身。这种参与性,最终要求把我们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市民社会的理念,发展出共同参与及理性对话的游戏规则,从而转化出政治气氛,以提升共同利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