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意象三角 中美与两岸

http://www.CRNTT.com   2022-01-30 00:05:33  


 
  拜登上台后,美国国务院随即就对台湾问题做出了“强硬”声明,指责中国大陆通过多种强势手段对台湾进行“施压”,美国新任国务卿也对台湾问题进行了强硬表态,声称美国新政府将继续寻求和支持台湾保持自卫的能力。〔19〕2021年3月,在中美安克雷奇会晤中,双方剑拔弩张,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大陆指指点点,在其他领域,双方的认知分歧巨大。但与此同时,拜登政府也公开表明不支持“台独”,〔20〕长远来看,中美关系发展的总体态势将影响中国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方式与能力。双方信任感越强,在应对两岸关系上的灵活度就越强,也会更富有创造性,反之则会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

  (三)决策者性格和认知偏好影响两岸关系变化发展

  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对环境的敏感性将对国家的战略意图和国家外交风格产生极大影响。〔21〕由于美国领导人自身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认知偏好,加之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差异,导致了中美关系跌宕起伏,而中美关系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走向和严缓程度。从个人风格偏好视角来看,几任美国领导人都有着不同的决策风格和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偏好。小布什作为新世纪以来的美国第一任领导人,正经历冷战结束,国际政治出现权力真空,美国在国际上“一枝独秀”的巅峰时期,其个人风格也显得较为孤傲和对国际社会的藐视,“作为一个行动主义者,他认为采取主动的行动可以最好地消除不确定性。”〔22〕在台湾问题上,小布什的决策对中国大陆构成极大的安全挑战,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台湾在白宫的最有力支持者”,甚至公开宣称“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台湾保卫其安全”。这种无所畏惧的决策风格导致了因中美关系紧张而变得更加对立的两岸关系。奥巴马由于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对中国的发展更能够持一种包容和乐观的态度。〔23〕与前任政府相比,奥巴马对中国的崛起持开放态度,欢迎中国加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并将中国视为“全球性战略伙伴”,因此在两岸关系中没有肆意的“从中作梗”。此外,奥巴马善用规则和体系来与中国进行互动,更多的是将台湾问题纳入到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来,而非刻意挑起台海争端。特朗普则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领导人,经常以自己的臆断作为决策结果,国家决策经常呈现出一种无规律可循的情况,而这种“以个性化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方式通常会提出激进的外交政策”〔24〕,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个性化决断造成两岸和中美之间紧张的氛围。特朗普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交易总统”,他主张贸易和对等关系,为了商业利益可以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人逻辑。他的这种商人逻辑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形成了极大战略压力,对处理两岸关系的传统互动模式造成了困扰。这种“原则理性”而“手段非理性”的决策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发生冲突的风险,也使得两岸关系更加的不可预测和复杂化。拜登则是美国建制派的代表,他个人更善于利用规则和体系来与中国大陆展开对话,在台湾问题上倾向于改变既有互动模式,通过充当两岸关系发展的“中间人”〔25〕和“协调者”,试图在保持两岸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性介入”,“修正”两岸之间的“不对等”态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