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刘佩琼答中评:香港应走多居屋、少公屋路线

http://www.CRNTT.com   2021-12-03 00:04:10  


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中评社 张心怡摄)
  中评社香港12月3日电(记者 张心怡)“住房问题是香港最基本的深层次问题,其主要根源是土地配置问题,而土地问题其实是特区政府的问题。”原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日前接受中评社专访时指出,特区政府大幅度调整政策收回土地开发、规划和发展权才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所在,她亦认为香港应走“多居屋、少公屋”的路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做过调查,香港新界地区在六七十年代曾发展过农业,但从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改变。”刘佩琼说,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英国缺乏工人,许多新界居民放弃耕作移民到英国;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带来的轻工业发展,应欧美市场需要香港大力发展观塘、荃湾等工厂区,对工人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不少新界居民去工厂工作。一个社会在转型时期,资源分配也应该随之转型,但特区政府并没有主动运用权力去做。

  刘佩琼称,根据当时的土地条例,很多新界农地在弃耕后落入主要地产商手中,这样就妨碍了特区政府在将来收回新界土地。而回归以前通过的《郊野公园条例》,将香港六成的土地变成了不允许发展的郊野用地,非常不合理,此条例当中亦没有缓冲条款。她表示,在资源被死锁的情况下,香港土地供应严重缺乏,房屋供应完全脱钩,出现了地价、楼价、租金不断上升的局面,香港人口的阶层结构则出现向下流的局面,引发社会上强烈的不满情绪。

  “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特区政府要作出大幅度的改变。”刘佩琼提出,回归以前,港英政府通过承诺换地等形式拿到土地资源后进行发展,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也有些成效。一是通过木屋安置旧楼的居民,从而进行大规模旧区重建;二是开发大型新市镇,提供基建交通设施,将大量居民迁入新界,同时发展市镇建立工业区,提供就业机会;三是使用“乙类换地权益书”,重新组合没有较好利用的土地作总体规划;四是开山填海。可是回归之后,这些路子都被堵死了。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