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社评:稳定得来不易 警惕民困拖垮香港 | |
http://www.CRNTT.com 2021-03-30 00:01:29 |
遗憾的是,无论是涉及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项政府补贴,还是在住房、养老等深层次问题的规划,政府不是“蜻蜓点水”就是“画饼充饥”,一些旨在长期性、根本性改善香港民生福祉的政策甚至堕入“塔西佗陷阱”,公信力尽失。归根结底,政府应该抓住“获得感”和“希望”两个关键词。“获得感”往往是从小处着手、在细节见真章,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与服务。同时,“获得感”绝非是靠天上掉馅饼砸出来的,让民众“看到希望”则比“有获得感”更加重要。福利政策是给社会“兜底”而不是培养懒人,政府“扶贫”不能硬生生划出一个“贫困阶级”,而是让基层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看到向上流动、实现更好生活的希望,否则就会掉入“派钱捱骂、不派钱捱更多骂”的怪圈。 第三,施政必须高举“效率优先”的旗帜,因为对今天的香港而言,效率才是发展的前提。过去内地改革开放常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随着社会需要更加全面、均衡、充分的发展,逐渐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理念演变。但令人悲哀的是,如今“效率优先”却是整个香港社会对政府的奢望。就以防疫为例,今年以来香港本地疫情逐渐受控,追踪潜在感染者的能力明显增强,零星社区暴发并未扩散至全港,就是归功于政府果断封区强检、加强入境管理等措施提高了防疫效率。但可曾想,早在去年初就有专家和民众呼吁的入境“闭环式”管理,直到去年12月才做成,早在去年7月就有各界人士建议的“封区禁足”措施,直到今年1月才真正兑现。就在这样的拖沓和低效中,香港浪费了多少次本地清零的机会?又忽略了多少次疫情输入的风险? 套用一句欧美舆论常用的话,“笨蛋,问题在经济,更在效率!”港府过去一年抗疫工作的低效,只不过反映了整个治理体系弊病的一个侧面。例如在过渡性房屋政策方面,政府从早些年设想改造工厦、到近年提出改装酒店,全数停留在“研究”阶段,唯一拿得出手的仅是去年落成的89个深水埗“组合屋”单位。但只要比较一下类似“组合屋”概念的竹篙湾隔离营,在内地企业支援下3个月时间就已建成800个单位,可谓天差地别。再如在融入大湾区政策方面,几乎沦为官员网志上的自说自话,完全拿不出吸引眼球的宣传和推介。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