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抗战老兵巡礼 王忠诗:三进三出的祖国

http://www.CRNTT.com   2015-09-23 00:06:43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南联大同学校友在香港聚餐,后排左二是王忠诗、左四杨振宁
 
  二进祖国:投入地质事业 走遍福建山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建设,地质需要人才。作为西南联大毕业的高材生,王忠诗备受重视,曾任教于厦门大学,分别在土木工程系和生物系教“水工专业”和“古生物学”。

  1953年,厦门大学面临院系调整,土木工程系迁至华东,又因台湾问题未解决,有说法称国家为此不派地质队来福建,要福建自己成立地质队。时任福建省工业厅厅长梁灵光问王忠诗,是否愿意留在福建去地质队,他一口答应。

  此时,王忠诗的太太刚刚考上厦门大学历史系,女儿6岁。不过他决心已下,希望干自己的老本行,走遍福建的万千丛林,当“建设尖兵”,从此背着包拿着铁、翻山越岭、下过沟、迷过路、罗盘失效、路遇野兽……天天战斗在崇山密林中。不过,只要能发现新矿藏,品位达到工业要求,储量被算出,就算苦没白吃,汗没白流——它们都是国家的财富,而他本人也享受到了蓝天白云,春风秋雨,朝霞夕阳。

  他说,从1953年到地质队工作至1966年文革前,算上每年春节的几天假和其他探亲时间,与太太一起不过100天,每次回家,女儿都粘着不让走,直到车船开前的最后一分钟。

  文革期间,王忠诗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到福建三明的一个边远山区劳动。文革过后,分到福建省地质局区测队工作,曾发现福建平潭岛一带“中国标准沙”的存在。至1979年8月退休,退休时为主任工程师,标准工资为129元,时年59岁,因去香港定居,一次发给五年退休费5808元人民币。

  1979年跨过罗湖桥时,他感叹,这是否就是他这个“归国侨生”的最后结局?在资本主义社会,只会地质的他又该如何为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