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中国经济面临“前堵后追” 转型靠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3-01-24 07:57:32  


资料图: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
  中评社北京1月24日讯/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日前在财经网撰文“中国经济面临‘前堵后追’ 转型靠什么”,文章表示,前有美国等国家“再工业化”围堵,“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竞争”,也就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要素方面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挤压;只有“中国需求”+“中国制造”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综合比较优势。详细内容如下:

  北京——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到底路在何方?这是几乎所有关心中国经济的人都在思考和关心的问题。从国际国内的宏观大视野看,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中长期增速下滑与成本上升,以及内外部双重夹击的多种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没有退路,但首要的是,必须找准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当前,已经取得的共识是,中国经济必须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特别是向消费驱动转变,而中国消费也将会释放巨大的潜在势能。根据十八大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的购买力。而如果按照未来几年中国GDP平均同比增长7%、美国同比增长2%的情景假设,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年平均升值3%的前提下,波士顿公司预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达到美国水平的80%。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额居世界第二,2011年贸易顺差连续3年减少,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超过10%下降到2.8%。预计,2011-2015年进口额年均增长可高达27%,快于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今后5年,中国货物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这将为全球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

  金融危机以来,跨国公司布局中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根据2012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94家中外企业调研显示,跨国企业未来战略对中国的定位排名依次为重要的市场、重要的研发基地、重要的出口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区域总部所在地、重要的服务活动基地、成品组装基地、低成本的制造基地、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及融资的重要来源地。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归更多的是也面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并启动了新一轮在中国内地开办研发中心的热潮。中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能够继续吸引全球企业。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仅2010年,外商在我国就新增研发中心194家,目前外商在华投资的研发机构已达1400余家,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把研发设计的部门放在靠近消费需求的中国。

  但是,中国消费就成为中国的唯一引擎,并能够保证中国可持续竞争力吗?事实证明,依靠任何单一国家作为世界主要净需求方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再或是将来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需求”的背后必须有“中国制造”强大的支撑。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业研发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研发投入不到3%。整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工业劳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较大,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许多传统产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能力相差巨大。

  而另一方面,未来十年,低成本所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的比较优势可能风光不在。由于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将过。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进一步逆转将带来工资的进一步上涨。以中美制造业成本为例,尽管,中国工资水平仍远远低于美国工资水平,但中美两国快速收窄的工资差距正成为促进美国“制造业本土化”的重要因素。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工资预计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中国的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曾经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距预计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而如果当考虑到美国因页岩气革命而大大降低的能源成本,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

  对中国来说,未来很可能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所谓“前堵后追”就是前有美国等国家“再工业化”围堵,“后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竞争”,也就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要素方面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挤压。目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东盟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开始用更加低廉的成本要素实现对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

  可见,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自然可以使中国经济获得增长的新动力,但如何通过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进而引导中国需求结构升级,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因为只有“中国需求”+“中国制造”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综合比较优势,而这将是决定中国未来十年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国际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宏研究平台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