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战略转型和深层次改革是关键

http://www.CRNTT.com   2012-10-29 08:09:52  


  中评社北京10月29日讯/中国经济减速到底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冲击?这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上海商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表示,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这同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两个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问题叠加,放大了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的外部冲击,扭曲的经济结构会有更大的反应。

  一直以来,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都是判断全年走势最为关键的指标,面对扑朔迷离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今年更是如此。如果按同比增速看,前三季度GDP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同比增长7.6%,三季度同比增长7.4%,“逐季回落”态势特征明显,然而,如果按季调后的环比增速看,却呈现出相反的“逐季走高”态势:从一季度的1.5%回升至二季度的2.0%和三季度的2.2%,显示宏观经济已经“缓中趋稳”,步入筑底回升通道。此外,在宏观刺激政策集中发力的作用下,9月份官方PMI指数结束“四连跌”,“三驾马车”恢复增长动力,M1、M2同步大幅反弹都显露出“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文章认为,短期增长无需多虑,但长期增长仍存忧虑。与金融危机时的经济减速比起来,本轮经济减速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持续高增长的条件、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特别是全球化基本面、要素基本面等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中国开始真正步入增长动力转换的年代。

  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中国的外源性增长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对外依存度和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其中进出口比值占GDP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上升到2008年的66.2%。入世10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2009年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福利、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总需求不断萎缩,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

  文章分析,危机也是全球经济完成新一轮调整和重新排序的有利时期。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转变发展方式、重建国际竞争优势和提升国际地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任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但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此外,北欧、韩国等国制造业强势赶超也对中国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从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基本要素看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享受基础要素的“红利期”很快就要期满。从未来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将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政策和人口结构将导致储蓄率产生变化,由劳动力再配置格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出现变化。“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这种特殊的增长因素最终要消失殆尽,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多而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的情况将不复存在,但是其他发达国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弥补人口红利下滑带来的冲击,而中国的情况却令人忧虑,从现实情况看,技术创新乏力导致劳动生产率等供给因素拉动经济潜在增长的水平下移。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