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国家长正陷入教育恐慌?

http://www.CRNTT.com   2012-09-17 14:45:57  


 
  学校教育需要改变,但历史的惯性让这种改变显得艰难。

  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在多次考察美国学校后思考良多。他认为,美国教育之所以可以实现“扬长”——发掘学生的天资、潜力,是由于他们的选拔标准更加多元。刘京海认为,中国的教育选拔改革,应该从已经实现的艺术专业、体育专业选拔方法中吸取灵感,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得到相应合适的教育,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都要求统一的学业水平。“过去大学录取率低,统一高考是为了教育机会的公平,现在录取率高了,应该是时候做一些尝试了。”

  不过,类似的提议要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更多的阻力来自对“公平”的担忧。“如此严格的高考还会出现舞弊行为,如果考察学生平时表现,不知道会涌出多少猫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学者认为,整个社会缺乏信用机制,学生考评的多元化就难以实现。

  “好学校”神话

  对中国教育的诟病由来已久,特别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评价体系,主管部门也早已意识到其缺陷所在。

  因此,围绕“素质教育”的教改多年来从未停歇。但教改多年后人们发现,竞争非但没有减弱,奥数、艺术考级、体育加分等原本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项目,反而变成教育竞争的工具,给原本学业负担沉重的学生,加上更多压力。

  近乎疯狂的教育竞争风气,让学校沦为残酷的竞赛场,教育恐慌气氛的来源,是家长们对“好学校”的追捧。家长中间流传的说法是,一些学校师资雄厚、管理严格、生源优质,因此,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自然会保证学业成绩。

  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张人利认为,学校之间的差异,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大。他的一个证据,同样来自PISA测评。“PISA测评的对象是15岁学生,在中国,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好一半处于初中,一半升入高中或者中专、职校。接受测试的学生是在所有这些学校中按人数比例随机抽取的,也就是说,5000多名上海学生不仅来自所谓重点中学,也有高职、中专学生。测评证明,不仅上海学生成绩第一,校与校之间的差异与国外相比并不大。”

  在张人利看来,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不均衡的发展在各个行业都是客观的规律”。但他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程度,被夸大了。张人利提醒家长们更加全面地看待所谓“好学校”:人人都想进“好学校”,“好学校”的班级规模就会变得很大,一个班四五十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势必会减少;如果进一个一般的学校,班级规模小,老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你的孩子。

  事实上,一些城市已经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夏惠贤,同时也是一名教育主管部门官员,他所服务的上海市某区,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将“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中心。为了杜绝各种形式的择校竞争,这个区在以学生户籍划分学校片区的基础上,用摇号的办法来分配素质教育实验校的招生名额。“你考的那些证,在升学中根本没有用。”对于社会上流传考证加分的说法,夏惠贤如此回应。

  “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张人利看到,教育恐慌的形成与家长们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仅很高,而且单一,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哈佛男孩”、“哈佛女孩”,追求分数、“好学校”的想法像流感病毒一样感染着每一个家长。

  张人利说,这样的想法也不能怪罪于家长,媒体的宣传、舆论的导向,都在渲染高分、名校、出人头地的魅力,整个社会对人价值的评判标准是单一的,家长怎能脱离俗套。

  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8月,新一届高中毕业生即将进入大学时,一则新闻在网络上流传不久后消失,但很多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却耿耿于怀。新闻讲述北京中关村电子商品市场,一名女孩要求母亲给她买“苹果”三件套,价格超过2万。母亲无力负担,蹲在墙角擦眼泪,而女儿大喊:“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然后扔下母亲离去。

  “你觉得这个女孩的做法,完全怪教育吗?”幼教媒体工作多年的黄铮,在读完这个新闻后想了很多。与黄铮有类似思考的,还有张人利。“现在什么事都可以归罪于教育。这些天网上议论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车祸现场微笑的事件,后来又传出他戴了很多名表。如果要追究,你也可以说教育出了问题,才会出现一个在车祸现场微笑的官员,但,这仅仅是教育的责任吗?”

  在张人利看来,学校教育被赋予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事实上,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更多的影响来自家庭、社会。

  这一点,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大一统的教育本来就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这种方式给家庭教育留下很大的空间。“比如美国等国家,学生下午2:30放学,剩下的时间是交给家庭的。家长的教育是无法被学校替代的,特别是像中国的学校,有的班级五六十名学生,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张人利经常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里老师教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但学生回家坐在父亲的车上,父亲就闯了红灯。小孩问爸爸为什么闯红灯,父亲回答说晚上没警察,不要紧。”张人利说,孩子都是生活在家庭、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怪罪在学校教育的身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