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以《上海公报》语言模式破解两岸难题 | |
http://www.CRNTT.com 2012-02-29 08:49:10 |
《上海公报》的语言艺术,堪称国际外交史上的典范,也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海峡两会一九九二年在“香港会谈”期间及续后的函电往来过程中,双方确定的“九二共识”,就隐隐有着“基辛格语言艺术”的影子。当然,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 这使人受到启发,为了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台湾人民,进一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彻底孤立一小撮顽固的“台独”分裂势力,必然要与部分民进党人打交道,将“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深入到民进党人中去。然而,民进党坚持“台独党纲”,这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在此情况下,如何严格区分在“台独”问题上抱持不同立场的民进党人?如何正确区隔“台独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分野?也就需要认真思考。即使是在面对民进党有可能会提出进行“共民两党交流”的诉求时,是否也可采用《上海公报》和“九二共识”那样的语言艺术?也就值得探讨研究。 其实,“各自表述”或“分别表述”的方式,早已有之。比如,在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方面,在外交层次,是“旧三段论”,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法政府”;而在两岸关系层面,则是“新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又如,在萧万长出席“博鳌论坛”时,台北与北京都各自提出了“十六字诀”,萧万长代表马英九提出的是“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而胡锦涛则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北京国台办主任王毅去年曾在美国放话,愿在“一中”基础上与民进党达新共识,这显示北京将对民进党作出让步,但“一中”不在让步之列,不过在“一中”框架之下,可以有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空间。因此,《上海公报》和“九二共识”的艺术语言,可以为促进民进党的转化“解套”。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