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我们为什么乐于相信“谣盐”? | |
http://www.CRNTT.com 2011-03-21 09:44:24 |
不是中国人太愚昧,是谣言太“可信” 聪明人也可能信谣,谣言与自身关系越大越多人相信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陈杰人发表的文章《哄抢碘盐的背后》,排在了刊登网站当日点击率前三名。他在文中指出,一个依据常识就可以做出理性判断的事情发酵成疯抢盐,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人习惯于从众,而不是独立思考”。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反驳,在远隔重洋的美国,自15日起也出现了碘化钾药片脱销的情况。看来,害怕辐射的还有一贯以独立思考着称的美国人。 《华尔街日报》报道列举了一名21岁的大学生Michael Zeng,他表示“跟着多数人走总是没错的”。这种观点被很多人认同,但抢购并不仅与“素质”有关。传播学理论认为,谣言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而谣言能否被传播,首先取决于它能否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或者更简单地说,取决于它跟你本人有多大联系。2008年的抢购板蓝根、以及这一次的“抢盐潮”,背后的逻辑都相似:这件事关乎到我的生老病死,我为什么不能选择相信呢? 不是不信科学,是“以防万一” 后果越严重越想信谣,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遗憾最小 谣言往往是“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Knapp,1944),它通常未经证实,而且缺乏具体事实。然而,你不一定要了解里面的逻辑,但仍可以选择相信谣言而“跟风”。跟风无疑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它让谣言显得更加可信),但你可能也承认,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很多抢购者不见得不懂个中的科学道理,但依然会有“大家买、我也买一点”的想法。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解释过,大多数时候,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他们常常只认同简单的观念而不是逻辑推理。哪怕你能摆出大体严密的论证步骤,也不会轻易改变人们的信念(想想宗教迷信在过去2000多年来多么顽强,它们经常连最简单的逻辑都不符)。相对于感情,理性经常是苍白无力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尤其当相信谣言的成本比不信的(可能)后果小得多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选择前者。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