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巴曙松:货币政策何以“宽松”变“稳健” | |
http://www.CRNTT.com 2010-12-07 08:45:49 |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 问: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卓有成效。为什么转变为稳健? 巴曙松: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原因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短期化、高频化”特征。仅仅2010年,中国经济就快速经历了一季度偏热、二季度显着回落、三季度企稳、四季度偏强的一轮短波动周期。 四季度的偏强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PMI指标意外地从10月份的54.7%上升到11月份的55.2%,库存在经历了二季度的显着回落之后开始上升,8月份以来的广义货币M2增幅明显提升,工业企业利润也明显回升。在物价上升压力推动下,偏强的基本面为宏观政策出台较为严厉的抑制通胀的举措提供了坚实基础。 问:物价上涨压力来自哪里? 巴曙松:主要来自食品价格,核心物价指数到目前为止还较为稳定,而粮食、猪肉与蔬菜3种供给弹性小、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的食品通常贡献了最大的波动份额。 食品价格在CPI商品篮子中占据了1/3以上的权重,因此食品价格水平往往是影响全面通货膨胀率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相对于非食品价格,食品价格由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生产周期较长,更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冲击。因此,其供给弹性较小,波动性更大,成为带动CPI阶段性大起大落的主要来源。 在过去10年中,中国分别在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出现了3次CPI的阶段性上涨趋势。从引发CPI冲高的事件性因素来观察,2004年CPI走高主要由短期内的粮价上涨所致,2007—2008年CPI走高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所致,而2010年10月份CPI冲到高点则主要由蔬菜价格的明显上涨所触发。 在这3次CPI上涨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均在10%以上,食品价格与CPI的相关系数也远远大于1。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