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梧桐山下的现代“私塾村” | |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12:29:14 |
现代私塾教什么 读经固然对人生有益,但是这些垂髫小儿能否理解文句的意义呢?调查了各地私塾的教学模式发现,对刚读经的孩子,几乎所有的私塾都有着同样的要求——“不求甚解”,13岁以前只要会背即可,不要求理解。 对此,蔡孟曹向记者解释,私塾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即正常情况下,0至13岁的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主要以记忆为学习的核心。13岁以后,随着理解能力逐渐变强,学生便能轻松掌握各种学问。 “现在一些老师家长在孩子13岁以前总是问他们懂不懂,这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孩子在13岁前理解能力本来就差。”蔡孟曹认为,现在小学的教育过多地让孩子去理解和掌握各种技能知识,容易造成压力,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一句话概括私塾的教育模式,即“前十年读经,后十年解经”。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对《论语》、《孟子》等经典倒背如流,根据学生背诵的进度而分等级,程度较高的授以英文、德文、法文等外文经典教育。直到学生能够流利地背下20万字的中文经典和10万字的外文经典后,这时便由专家给学生们解读经典,并开始授予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直至学生学成毕业。蔡孟曹说“我们推行这种教育模式,目标就是培养一批真正能够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学问家。” 邓惠洁今年18岁,在私塾读经一年多。“读经让我觉得很快乐,感觉自己的生命得到启发。”虽然放弃了考大学,但她对自己的将来并不担心,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不必为了金钱而奔跑,因为即使是很穷,我们也是可以很快乐的。” 蔡孟曹告诉记者,他的儒愿学堂曾收了一位“顽童”,在校罚站挨批,不愿上学,父母没办法只好“求救”于私塾。一年后,孩子有礼好学,父母便又将其转回学校。“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 “私塾教育,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李女士的儿子在私塾就读已有2年,她认为,随着接触经典,私塾里的孩子定力和注意力都很出色,一般也很孝顺,有爱心。“我哥哥看到我的儿子变化比较大,也希望把他的孩子带去读私塾。” 私塾应何去何从 这种模式的私塾在全国各地兴起,但其存在的合法性与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受到教育部门和专家的质疑。曾有教育部官员称,全日制私塾违背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剥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孟丹梅认为,教育法是以保证孩子的受教育权为原则的,比如不让孩子去上学而让他去做工是违法的。但是私塾里的孩子并没有被剥夺受教育权。家长李女士也认为,父母有权选择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或私塾教育,国家设立教育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为了限制公民选择教育的权利。 另外,这些私塾都不存在招生问题,都是家长自愿送来的。他们当然希望能取得合法身份,但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私塾教育还是个空白。即使按民办学校去审批,他们的条件、教育课程的设置都与目前教学大纲有出入,无法获得办学许可。有的则挂靠在一些培训机构上,有的则仰仗于地方政府对国学传统教育的重视。深圳为何能有这么多私塾?“因为深圳的教育主管部门比较开明和宽容。”这是梧桐山村私塾教育者们的一致看法。 深圳市卓雅小学是一家公办学校,从2002年就开设“国学经典教育”课程,该校校长陈斌告诉记者,他去梧桐山了解私塾的情况后,认为这股“私塾热”值得教育部门反思。他坦言,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予引导,将其纳入规范教育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以违法加以扼杀。 而孟丹梅认为,与其把私塾与体制教育对立起来看,不如将其作为体制教育的一种补充。通过经典教育培养的孩子,将来会有较高的人文情怀和社会理想,“一个国家要富强,总是要培养一批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孟丹梅说。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08 记者易运文 通讯员陈莉薇 原标题:家长为何送孩子读私塾)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