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讲话不是口服 而是让人心服

http://www.CRNTT.com   2010-04-06 10:20:36  


“双英会”,口舌之利不足取,关键是让人“心服”。
  中评社台北4月6日讯/文化评论者南方朔今天在《中国时报》登出文章“讲话不是口服 而是让人心服”,提出:“‘双英辩’不可能只是ECFA的技术辩论,也不应该只是互扣帽子的攻防口水战,而是大家都在看、北京和美国特别关注的台湾方向大辩论。许多一直闪避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而哪个英能带给让人‘心服’的答案?”文章内容如下:
 
  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是老皮特爵士(William Pitt),他出身贵族,但却是捍卫自由、反对专制的先锋。他为官清正,举国称赞,每当英国面临挑战,人们都会呼吁他出来领导政府,他是带领英国走过七年战争的英雄。除了功绩彪炳外,他的谈话演说更是经典,后来的政治哲学家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曾如此评论道: 

  “他胸中有着神圣热情的火焰,爆发出的义愤令世界振奋,诸王胆怯。他是自由的拥护者,国民权利的捍卫者,以及暴政的敌人和“国家”世界的朋友。他的讲话不是去使人口服,而是让人心服;他不告诉人们什么,而提高人们的心灵;他堵塞人们习惯的偏差,让人们的偏差能感觉和重新去感觉。” 

  哈兹里特的这篇经典评论,最重要之处,乃是他把“口服”(convince)和“心服”(persuade)做了区隔。靠着讲话的气氛、语言的巧妙,以及资料的掌握等让别人服贴,这是“口服”;但若提高人的心灵,打开人们的视野,则是“心服”。这两者之间的高下,在于“心服”有更高的境界,它藉着讲话让人们心中那些更好的愿景被唤起。 

  而哈兹里特的这种说法,其实是有所据的,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里即说过:“心服的完成,靠的是说话者的个人特质,他那样说就会让我们觉得他是可以信赖的,他这样说,我们对他的喜会更加相信,也更加准备去相信;不论是那种问题,这道理皆然,对那种很难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以及当意见特别分歧时,这道理更是如此。”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