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马英九大陆政策 尚未形成明确中心

http://www.CRNTT.com   2009-10-09 00:43:06  


 
  1993年11月22日国民党提出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声明(下称“声明”)指称,“对内讲,是一个中国业已分治之情况下,双方同为在个别地区行使最高统治权力之政治实体,彼此对国家主权的主张是重迭的,一个中国绝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在国际间,两岸则为互不隶属、各自主张主权之两个国际法人。双方应相互尊重,在互惠中不否认对方为政治实体”;并指出,“两岸同是一个中国的一部分”。回顾该声明出台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到,“阶段性两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两岸商谈,台湾自抬身份,以提高谈判价码。由于其“阶段性两国”的提法背离了国民党原有的“一中”论述,因此在遭到国民党内部反对后,虽然“阶段性两国”这个概念不再被提起,内容也通过国民党的事后“声明”而退回到对内仍是“一国两府”,对外则是“两个中国”的性质上,但其完成了概念性突破,亦即给“一国两府”戴上了“阶段性两国”的帽子,这不仅给民进党的“台独”操作、论述带来了机会,也在思想上混乱了国民党的“一中”路线,并为日后国民党在大陆政策论述上陷入民进党“台独”论述陷井埋下了伏笔。

  与“国统纲领”和“声明”相较,不难看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立场、主张与之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且当前马英九正将两岸互动推向“国统纲领”的“中程阶段”。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何有学者认为马英九在搞“阶段性两个中国”?

  两岸现状就是“中华民国的现状”,“一中各表”是“描述现状最好的方法”,这是马英九的一贯立场。什么是“中华民国的现状”?就是“中华民国”没有消亡,“中华民国的政府”更是事实存在,因此,马英九对现状的认知是:站在两岸的角度上看是“互不否认”的“两个政治实体”(即“一国两府”),站在国际角度看,则是“互不隶属的国际关系”(即“两个中国”),这就是“一中各表”所要“表”的内容,这与退回到“对内一国两府,对外两个中国”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的内容一致性颇高。

  2009年7月27日,马英九回复了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对其当选党主席的贺电,电文提到的16字“原则”中,“正视现实”首当其冲。可见,这是马英九在两岸政治交往中最为强调的一点。所谓“正视现实”,正如国民党内高层人士解读的那样,就是“两岸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各自统治,互不隶属,大陆只要正视这个现实,两岸关系才能往良性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这无疑是马让大陆默认“对内两府,对外两国”现状的既含蓄又坚定的表达,可以说是马英九的底线。因此,马英九对两岸现状的政治操作就是,追求以“互不否认”的“一中各表”维持“两岸两个政治实体共存”的现状,对外则以“弹性、务实的共存模式”进行“活路外交”。

  目前学界有人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是“隐性的‘两国论’”,但笔者认为,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与李登辉的“两国论”即“特殊国与国关系”是有区别的:

  其一,思想根源不同,前者缘于和平共存思维,后者基于“台独”思维。

  其二,内涵不同,前者坚持“两国”的领土重迭、主权含括对方,后者则坚持彼此领土分割、主权分离。

  其三,做法不同,前者坚持“一国两府”下的作为,后者则要正名修宪为一个台独“主权国家”;而在对外关系上,前者目标是“在现有架构下争取最大的权益”,而且希望在与大陆务实协商的基础上,“寻求彼此可以双赢的平衡点”,后者则是为了打破现有架构,冲撞“一个中国”原则。

  第四,最终目标不同,前者虽然表现为一个前途开放的选项,但实际上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结局,后者是希望最终实现“台湾独立的台湾国”。

  这四点不同就将貌似的两个论调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