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香港创新 需要科技助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9-07 12:01:21  


朱经武临别赠言震动不少港人
  中评社香港9月7日讯/资深评论员谭文天今天在《大公报》发表文章“科技兴港 创新品牌”。文章表示:“ 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服务香港八年,离职返美继续其位列全球顶级的高温超导科技研究时,临别赠言,指香港未能利用科研成果,很多专利均流入欧美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令本港错失发展高新科技的良机,未来本港应研究如何将科研成果商品化。朱经武此言,不仅因为他是实至名归的学者和专家,更因为他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本港在利用科研成果方面的不足之处。”文章内容如下:

       科研“养在深闺人未识”

  资料显示,单是科技大学,近几年就有十几二十项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流失,其中流往美国十六项、欧洲两项、中国内地两项、印度一项。为什么人家要购买这些专利权?答案简单又明白:因为将相关的科研成果用于工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包括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等。

  港产的科研成果专利权,最大买家是美国。美国之所以强大,经济迅速发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是世上最多利用科研成果的国家。以二○○八年各国的GDP为例,美国达十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亿美元,日本为四万九千二百三十亿美元,中国为四万四千零十亿美元,德国为三万六千六百七十亿美元。美国的GDP,扣除日、中、德三国,差不多还可以添上半个法国或半个英国。○八年全球GDP为六十万六千八百九十亿美元,上述首六国占了六成,其中美国独占百分之二十三点五。美国在经济方面如此“威水”,与利用科研成果、利用创新科技绝对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大启示,不论何国何地,在这一点上都可以将美国作为榜样,香港亦然。

  在大中华地区或两岸三地,政府资助投放的科研经费占GDP的百分比,台湾为百分之二点五,大陆为百分之一点五,香港只得百分之零点八。台湾产品的大量外销,特别是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电脑、LCD面板等,其中的应用科技成分也不难想见。大陆科研经费仅占百分之一点五,看来还是太低。不过,大陆的GDP逼近日本,居世界第三,其绝对值高达六、七百亿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中国内地近年一直提倡“科教兴国”,可以预期科研经费会不断增加。香港的科研经费,无论是相对值或绝对值,都比较少,按香港“身家”之雄厚(财政储备超过四千亿港元,足够政府两年的开支),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增加科研经费的投放,相信有此条件也有此必要。朱经武表示,“可学习日本逆市反增科研经费,亦可借鉴台湾设立工业研究员,将科研商品化。”朱经武临别赠言,堪称“一片丹心为香港”,因为此事与他已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和利害关系了。

                重实轻虚乃根本之道

  以科大为例,目前拥有约五百项科研成果专利,其中只有二成五的使用权已推出市场,而本港企业或商家使用的约占其中三成。换言之,科大的科研成果专利,在本港使用者实际上只约占百分之七至八而已,这当然是少了一些。再说,科研成果专利的使用权推出市场者只占约四分之一,同样是比例偏低。这里相信涉及两个因素:其一,有关的宣传推广做得不够,“养在深闺人未识”,影响了科研成果专利的销路,从商业行销角度说,有改善的空间。其二,部分的科研成果专利,可能在当前还用不上,也就是暂时缺乏利用价值,璞玉未雕而未能显示其光辉华美。此点亦有改善空间,即:日后之科研,不妨功利主义,更多地注意其应用价值。甚至,可以先找好“买家”,在厂家或商家“订货”或“预约”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总之,科研成果专利一定要更多地推向市场,这样才不会白费人力物力。

  香港毕竟是小地方,是规模不大的经济体。举例说,芬兰人口五百二十万,香港与之可以类比。假如说“诺基亚”手机品牌是芬兰的“摇钱树”,香港能不能依赖创新科技,创造一种商品,树立一个品牌,从而养活半数(三百五十万)的香港人呢?“金融业可以养活一千万人”,作为鼓动人心的豪言壮语,自有其魅力,但一场金融海啸的摧残,凸显了虚拟经济的风险性之高,金融业从此恐怕要“重实轻虚”了。概乎言之,实体经济中倘若有一行业或一产品或一品牌,能让香港名扬世界,对香港和港人的贡献就无可估量。

  香港又有何与科研、科技有关的产业或产品值得投放资源、尽心去做呢?笔者愚见,如手机(不怕竞争)、软件、动漫、IT、以至电动汽车等,均不妨考虑。当然,这是“门外汉”之见,希望在“六优产业”之内或之外,能找出一、两种具前途、有活力的产品,最终若能形成全球性品牌,则香港无忧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