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中评智库:民进党新系从幕后到前台 | |
http://www.CRNTT.com 2018-12-15 00:21:16 |
“英系”在台湾政坛强势崛起的一个关键时间点是2014年3月。当时台湾发生“反服贸运动”,运动领袖林飞帆、陈为廷、魏扬等人皆出自“小英青年军”,一时间,蔡英文成了“绿营”心目中的“幕后英雄”。如果说“反服贸运动”是压垮马英九执政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它同时也是促成蔡英文最终战胜党内劲敌苏贞昌、确立绿营“共主地位”的关键一役。同年5月,蔡英文取代苏贞昌再度出任民进党主席,在“西瓜效应”之下,“苏系”与“新系”结盟瓦解,“新系”选择与蔡英文合作,党内各派纷纷向蔡英文输诚,所谓的“英系”也于此时正式浮出水面。 2016年“大选”,蔡英文胜选出任“总统”并兼任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台湾权力资源配置的中心。蔡英文所用之人不仅横跨党内各大派系,甚至还大量启用被称为“老蓝男”的“蓝营”技术官僚以及学界、社运界人士,“英系”人马迅速膨胀壮大;但实际上真正的“英系”核心人物仅限于蔡英文重用的亲近幕僚和部会主管,包括“总统府”系统的陈建仁、姚人多(已转岗)、詹志宏、李大维、刘建忻等人,“行政院”系统的林全(已退出)、施俊吉、张景森、吴钊燮、郑丽君、林美珠、顾立雄、陈明通等人,“立法院”系统的苏嘉全、萧美琴、陈其迈、罗致政、尤美女等人,党务系统的洪耀福、陈明文、林锡耀等人。 蔡英文所重用的人员横跨党内各派系以及社会各界,因此,民进党内一度有人称“党内现在没有派系,大家都是英派”。这一现象也突显了所谓的“英系”,大不同于民进党内的传统派系。民进党的传统派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党内某大佬为中心聚集并培植一批亲信和子弟兵而形成,如陈水扁的“扁系”、苏贞昌的“苏系”、谢长廷的“谢系”、游锡坤的“游系”等,此类派系为数较多;另一类则不以个人为中心,而是以思想理念聚合并进行组织化运作的派系,如“新系”、“美丽岛系”、“台独联盟”等,此类派系较少。“英系”则是由于蔡英文在台湾政坛的快速崛起而引来各路人马聚合而成,蔡英文本人并不承认有所谓的“英系”,而且对此说法还大为不悦。因此,相较而言,“英系”并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进党派系。 “英系”是因势而起、因利而聚,这不仅决定了其组织松散、基础不牢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势弱而衰、利尽则散的必然结局。蔡英文上台执政两年多,施政失利,改革受挫,内外交困,执政危机和社会矛盾不断加深,蔡英文当局执政满意度持续低迷并不断创出新低。在此背景下,绿营内部已经出现不少对蔡英文执政能力表示质疑与失望的声音,如“蔡英文只做一任就好”;“2020年民进党‘总统’候选人不姓蔡”之类的呼声与传闻更是不胫而走。2018年11月“九合一”地方基层选举,蔡英文已成“票房毒药”,几乎没有人愿意找蔡英文站台辅选,更看不到民进党籍候选人与蔡英文同框的文宣看板。与2016年“绿营”内部纷纷表示“大家都是‘英派’”的荣景相比,近期台湾政坛已经鲜少再有人自称是“英系”了。政治现实与世态炎凉显示“英系”已经盛极而衰、危机四伏。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