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汪毅夫:厦门民俗、方言里的“放生”

http://www.CRNTT.com   2018-10-27 00:31:08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汪毅夫(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0月27日电(作者 汪毅夫)厦门名刹南普陀寺门前有一口放生池。百余年来,池中放养的水族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喂养。池畔有碑,嵌砌于池之基墙。其文略谓:“光绪丁未春,菩萨降鸾示,凿一池为放生,盖将俾水族生生不已之机,非徒壮寺外之观瞻也”,文末落款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吉旦,兴泉永道刘庆汾、候补道员刘元勋、同知衔杨鹅飞、住持僧喜参。陈士章、杨鹅飞、刘君才、杨在田、王兴云同泐石”。“菩萨降鸾”显然不是佛门的做法和说法,参与其事的“住持僧”应该不会这么做、也应该不会这么说。厦门南普陀寺前凿池放生不是佛门的宗教活动,而是官、绅、民、僧共襄的民俗活动。在厦门方言里“放生”读如hongsing。                        

  然而,厦门另有一民俗也叫“放生”,在厦门方言却应读为bangsni 。              

  清人萧宝芬《鹭江竹枝词》之《放生》诗有注曰:“俗有老艾未能生育,亦复多纳婢妾,每任外交乞种,谓之放生”。此俗出于多子多福之想:“老艾”为求多子而“放”(读如bang,解除约束也)婢妾“外交乞种”  以“生”(读 为sni,生育也)子。                        

  实际上,闽南文化复盖的其他地区如台湾,也同厦门一样,古来有“放生(hongsing)” 之俗,古早则俗有“放生”(bangsni)之例也。                                      

           2018年10月26日记    

  (作者汪毅夫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