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深度专访:田飞龙纵论香港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17-05-29 00:15:46  


 
  回归日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游行示威和政治对抗

  中评社:7月1日即将到来,您认为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田飞龙:今年7月1日非常特殊,既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日以及特首宣誓就职日,也是香港反对派的民主大游行节日,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游行示威和政治对抗。黄之峰在近期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扬言在7月1日搞更大抗争,不一定是虚张声势,因为反对派需要在这一时刻刷存在感,但由于这是国家性的庆典时刻,也是香港人瞩目和参与的重大仪式,反对派究竟希望以及是否敢于搞太大动作,不好猜测与把握。

  为此,安保措施显然需要升级,香港与内地之间就庆典细节的合作及共同反应机制需要周全预案及操练。

  当然,更重要的是,7月1日是“一国两制”在港时间的“中期节点”,国家领导人的主旨演讲需要对香港未来发展给出信心和期待,需要对香港民主化重申承诺及积极态度,需要给出支持香港的具体政策礼包与行动计划说明。
  
  中评社:假设反对派不阻挠,也没有出现“港独”“本土”的极端思想,甚至没有发生占中、旺角暴乱这类暴力事件,而是一心一意地搞民生发展和经济建设,今时今日的香港可能发展成怎么样?

  田飞龙:历史不可以假设,意味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是历史进步的奠基石。

  就香港政治而言,不发生政治反对运动而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简单以内地的政府主导下的发展主义模式与思维套用到香港身上。我们要尊重两制的香港一制对于自身发展议题与价值重心的判断和坚守。

  反对政治的焦点议题是民主化和“港独”,前者可以说体制内的抗争,后者则属于严格的激进革命。回归20年,香港是先进行体制内民主化运动,之后经由“占中”而逐步逸出法治轨道而诉求“港独分离”。这些政治对抗是香港之历史观、人口构成、政治生态及两制深层次政治精神冲突之复杂演变的结果。

  发展不仅仅有经济维度,经济发展也不是全部。对于香港而言,在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政治发展可能构成更有吸引力和值得追求的公共价值。如果没有对抗,香港经济固然可能更好一些,可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是综合性与多维度的,香港在发展阶段上领先于内地,所以不能简单以内地价值序列平视香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