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庄芮答中评:大陆转型升级 台企如何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15-07-28 00:05:4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教授在研讨会会场(中评社 徐梦溪摄)
  中评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徐梦溪)“转型升级”是未来十年大陆经济热点,也深深地影响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两岸经贸关系。在大陆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台企是选择融入还是退出?过去两岸的加工贸易关系未来可以如何发展?在本月举行的海峡两岸学术关系研讨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教授就此接受中评社访问。

  转型升级下,在大陆台企难留

  过去两岸产业分工的特点决定了加工贸易在两岸贸易中的重要性。庄芮在回顾两岸加工贸易关系发展时说,“从前两岸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是通过加工贸易建立起来的。在过去30年,台企在大陆吸引外资、鼓励加工贸易的过程中找到了契机。他们到大陆投资,做代工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

  “但近年由于大陆在加工贸易方面的政策产生变化,大陆逐渐丧失传统的劳动力、土地优势,红利也在降低。加工贸易在大陆处于收缩的状态,面临转型升级。于是过去担任主力军的台资企业现在就面临是选择转型升级,还是撤资。”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两岸加工贸易占两岸贸易的比重从63%降为50.1%。

  “中期来看,两岸贸易关系会受影响。有条件和技术的台资企业可能会选择转型升级的道路。但多数台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可能会选择撤资的模式。”她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两岸投资与过去相比有减速的可能性。

  此外,随着大陆制造业和加工业向内陆转移,大陆东部地区设厂成本上涨,台企逐渐将目光投向大陆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但相比东南亚的地理、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中西部配套能力不够,运输成本又高,一些台资企业宁可选择出走东南亚。

  庄芮认为大陆短期内很难留住一些台企,“大陆推动加工业梯度转移,把加工贸易从东部转向中部和西部,一些大型台资企业会选择到中西部去,比如富士康,但这样的大企业是少数”。“成本因素在企业运作中占很大分量,台湾中小企业没有这个能力,这些企业我们很难留住。”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