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十三五”应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http://www.CRNTT.com   2015-06-14 07:09:02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听取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

  上海证券报发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文章表示,“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明大势、看大局”至关重要。总的判断是:“十三五”正处在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制定“十三五”规划
  重在把握走向服务业主导的基本走势

  文章分析,从国际经验看,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由之路。2015-2020年是中国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6年,能否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仅关系到短期内的稳增长,而且对实现中长期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1、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已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几年,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趋势,加快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升级,将决定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从现实情况看,“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以研发、设计、金融、物流、营销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只有15%左右;相比之下,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国,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45%~50%。建议:“十三五”要把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从15%提高到30%~40%。

  “十三五”,中国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走向“中国智造”,主要取决于“十三五”能不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不能以智能化为重点实现制造业的重大变革,以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工业3.0”的升级,并奠定“工业4.0”的重要基础。就是说,工业转型升级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性全面增强。例如:

  ——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增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发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并不大,这一时期投资的规模与水平决定经济增长的规模与水平。在这个阶段,有多大投资就有多大增长是一个突出特点。进入工业化中期,尤其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制造业变革对互联网发展的依赖性增强。“互联网+”时代,“服务型”既是现代制造业的突出特点,又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对服务型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增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产品创新很重要,但是核心取决于商业模式的转换。从现实情况来看,只有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商业模式变革的企业才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城镇化红利”仍是“十三五”扩大内需的突出优势。中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十三五”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54.77%,估计未来几年仍会以年均1~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60%左右。从人口城镇化看,2012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2%左右,2013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十三五”时期加快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升级,意味着有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意味着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这将为现代服务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77个百分点。以此估算,到2020年即使人口城镇化率仅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也有可能带动服务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城镇化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

  3、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中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接近40%,预计到2020年占比将提高到45%以上,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以上。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预计消费总规模有可能从2014年的30.7万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45~50万亿元。

  “十三五”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重在加快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以消费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供给,在扭转投资与消费失衡格局的同时,为中国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尽管这一问题经济学界仍有争论,但是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大趋势,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化、全球化也是一个大趋势。没有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工业。发展服务业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要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下通过发展以研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新型工业的发展。

  把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目标

  文章认为,从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转型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看,2020年中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十三五”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如果错失2020“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继续坚持工业主导、投资主导,不仅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还会助长日益严峻的投资消费失衡和全面的产能过剩,加剧经济领域的矛盾和风险,并给中长期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对此,我们应当有客观、清醒的估计。

  1、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尽管服务业在过去几年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成为突出矛盾。

  (1)服务业滞后带来结构失衡的矛盾。2015年一季度,中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1.6%,但与发展水平相近的金砖国家相比仍然偏低。2013年,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服务业占比分别为69.3%、60.3%和57%。服务业相对滞后,服务供给短缺,导致“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不断凸显,客观上加剧了投资消费失衡。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7%,投资率高达46.1%;

  (2)服务业市场开放严重滞后。过去36年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工业开放,服务业虽然也在放宽市场准入,但某些行政垄断尚未打破。社会资本很难进入教育、医疗、通讯、金融等领域;

  (3)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占外贸比重12.3%。这一比例远低于2013年全球平均19.6%、美国22.1%和印度26.5%的水平。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2、“十三五”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1)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未来几年,加快投资转型,扩大服务消费需求供给能力,服务业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是有可能的。2015年,服务业占比有可能达到50%,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0%~45%,初步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十三五”服务业占比年均提高1~1.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5%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50%,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

  (2)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十三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力争实现倍增;

  (3)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2001-2013年,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长10.6%。应当说,自2001年第二产业中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被服务业占比超过后,除2003年、2004年、2010年和2011年这4年外,13年间有9个年份服务业增速高于工业增速。初步测算,如果“十三五”要使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就需要服务业增长年均在10%左右。为此,应把服务业实现年均两位数的增长作为“十三五”重要的政策目标;

  (4)服务业规模实现再倍增。2008-2014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3.1万亿元提高到30.7万亿元,扩大了2.3倍,实现了规模上的倍增。如果“十三五”继续保持这个速度,甚至略低1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速度为8%~9%,中国服务业规模有望从2013年的26.2万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47.3~51.1万亿元,与再倍增(52.4万亿元)的距离已经很小。如果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更大一点,使服务业的增速再快一些,实现服务业再倍增不是没有可能。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