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当前经济转型核心是新经济扩张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09:01:02 |
中国证券报发表民生证券研究院管清友、李奇霖文章表示,企业对当前经济总需求的感知和对未来的预期是决定其产能是否扩张的重要因素。比如,当经济总需求处于上升周期时,供不应求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上升和库存下降,对未来乐观的预期导致企业纷纷举债追加投资和扩张产能。过多的产能投产之后,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库存上升,对未来预期的悲观使得企业纷纷减少举债和缩减产能,产能和债务危机形成,直至下一轮景气周期的来临。 外需难堪大任,产能供需平衡的任务自然还得靠内需,其核心还是依赖投资。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7.7%,2013年该贡献率上升为54.4%。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如果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顶不住终端需求,深陷过剩产能的制造业投资很难实现自我扩张。 文章称,2008年和2011年的房地产调整主要是受到了货币政策收紧或限购政策加码等外部因素的冲击,而今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下滑是高按揭利率、高房价和人口老龄化下的内生性收缩。虽然还不至于到崩盘的地步,但房地产的长周期调整已经开始。 房地产投资主要取决于资金来源和投资意愿的强弱。从前者来看,房地产销售下滑和金融机构对开发贷规避的态度意味着开发商可获得的资金渠道收窄;从后者看,房地产长周期调整、庞大的潜在供应规模和库存堆积将引发开发商对后市谨慎的预期,预示着开发商的投资活动将更消极。 文章认为,按照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当总需求下降,产能供过于求的局面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库存上升,进而导致企业去杠杆和去产能,静待下一轮景气周期的来临。但经历了10年的产能扩张和经济繁荣周期之后,即使现在总需求下降,出现产能供过于求的局面,中国也很难让实体主动地去杠杆和去产能。 去产能利益受损的首先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所得税税源来源于营业收入,而非利润。此外,化解过剩产能将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是政府不能承受的。当紧信用持续到对存量产能构成威胁时,稳增长会悄然而至(2012年二季度、2013年三季度、2014年二季度)。由于企业存在经济稳增长和就业底线的预期,企业亏损并不会导致企业主动去产能。虽然主动去产能是利好整个行业,但经济一旦企稳,总需求恢复,去产能就意味着失去了潜在的市场份额,最后博弈均衡的结果就是谁都不愿意去产能。稳增长预期同样保证了风险偏好不会出现大幅收缩,金融机构也会尽力去维系现有产能,通过信贷展期来消化坏账。 外需疲软加上房地产下行,政府维持较高的投资率就只能依靠国有部门加杠杆。无风险利率高企本质就是政府维持高投资率延缓产能出清下的无奈之举。首先,“下游”基建类的国企,在高债务上扩大投资,先要覆盖之前未偿还的利息和本金。此外,随着存量资本的扩张,投资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也就是说用既定的增长维系现有的产能,需要的货币要比以前更多。 其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转为“托而不举”,“下游”订单有限导致“中上游”产能过剩的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不断下降,现金变现能力下降导致这些企业不得不依靠外部融资维持经营。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