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郑永年:国家与资本主义:中国经验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02 09:56:53 |
工业化深入中国各地 考虑到要尽快实现现代化,考虑到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情势,毛泽东的这些策略也不难理解。当时的市场并不发达,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国内民间资本软弱无力,很难依靠它们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对外殖民地更不可能,因为中国革命本身是反殖民地主义的(即毛泽东所说的“半殖民”),殖民地主义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这样,通过国家的力量,用政治动员替代资本、用牺牲农民利益等形式的内部殖民地替代外部殖民地,成为毛泽东式工业化的有效手段。 不仅如此,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深入全国各地。无论是发达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工业都集中在几个领域和几个地区。尽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工业也相当集中在沿海和东北等地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工业分布是相当扩散的。这尤其体现在“三线建设”上。“三线建设”主要是因为国防的因素,但在客观上促成了工业、也因此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延伸到内地。 国家动员方式也发生在农村。农村的土地改革、集体化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等,都体现了国家的动员能力。在任何社会,农村的地主阶层总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强大阻力。中国通过土改消灭了地主阶层,使得日后资本主义在农村面临毫无阻力的局面。尽管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是虚无的,土地实际上掌握在农村权力者的手上。当这些权力者本身接受资本的时候,农民个体没有任何力量抵制资本的侵入。 毛泽东在意识形态上的作为,也在日后产生了刚好相反的结果。意识形态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顶峰。毛泽东的意识形态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阶级斗争”的引入。在欧洲,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所提出的阶级是经济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阶级的概念。但在阶级概念引入之后,传统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彻底摧毁。在文革期间,甚至连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关系都被破坏。到文革结束,官方所持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很难对人发生作用,没有人相信官方意识形态,中国面临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于是,改革开放一开始,随着资本的引入,人们很快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货币。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所有社会关系货币化,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毛泽东通过重构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建制,对中国人力资源的动员,与传统的文化和教育建制培养精英的目标相反。他所建构的文化和教育建制基本上是反精英的,今天被称为“反智主义”。另一方面,毛泽东首次在中国确立了大众教育制度,把数千年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平民教育。在其统治时期,几乎每一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毛泽东对妇女也彻底解放。在毛泽东时期,几乎每一个妇女都是劳动者。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少数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