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张亚中:转念即如来 为两岸点烛种因

http://www.CRNTT.com   2014-03-22 00:34:39  


《论统合》目录
 
  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大寒激起千堆雪,狂风吹动万顷浪;一束阳光百花享,十方来去泽十方”。百年来的中国经过大风大浪,同文同种的两岸也曾兵戎相见,但总是会有有心人奔走两岸,为两岸的和平发展播下良善的种子。他们或许徒劳无功,但是在过程中引发了因缘,促使他人再接再厉的努力。在推动两岸统合的过程中,我们不知是否能为两岸带来曙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结了许多的十方善缘。感谢这些善缘,没有他们,统合论将只是纸片上的文字而已。

  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星云大师。感谢的不仅是大师屡屡表示,两岸统合学会要办任何会议,全世界的佛光山道场都可以是会议的基地,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风格、态度、作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深深记着大师说的“有佛法就有办法”的深奥哲理,在推动统合思想与作为时,宗教情怀一直是我思想的最根本。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两个基本点是永远要切记的,一是要坚持使用和平方法,两岸要相互有爱;二是要以增进两岸人民的福祉为目标,利众生是所有政治的唯一真理。

  第二个要感谢的是中国评论通讯社。我写的重要文章,或举办的任何一场重要研讨会,都在中评社的网路上留下了痕迹。没有他们,统合思想难以传达到大陆与世界华人所在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他们,无法知道其他先进对统合论述的质疑及建议。他们既是媒体人,但是也是带着汪道涵先生“共同缔造”理念来到香港的政治梦想家。统合论与共同缔造论本来就有着共同的逻辑,追求的是相同的未来。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我少了孤单,多了信心。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两岸政府。两岸关系论述是一个高层次的论述,涉及政治性问题的讨论都有其敏感性。虽然两岸统合学会没有经过台北政府的授权,但是每一次举办的会议,北京的国台办均能予以认可,鼓励相关学者专家踊跃出席,不因论述、见解、立场不同而有为难的情形。另外,台北政府高层,也对两岸统合学会举办的会议给予肯定,并派与官方关系密切的智库及人员参与。为了表达对政府高层的感谢,也为了影响决策者的一些看法,每一次会议结束,我们都会主动报告会议情形及重要结论,以供参考。

  最后要感谢的,是一群与我们一起努力的先进大德,他们之中有的与我是已有多年的交情,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在推动理想中结识的伙伴,分别来自台湾,大陆、港澳与海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的余克礼、朱卫东、张冠华、谢郁,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辛旗、郑剑,清华大学的许世铨、王振民、孙哲,北京大学的李义虎、饶戈平,人民大学的黄嘉树,台研会的周志怀,上海东亚所的章念驰、胡凌炜,上海台研所的俞新天、倪永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严安林,厦门大学的刘国深,香港中评社的郭伟峰、周建闽、罗祥喜等人,及他们所属单位的成员都代表出席过两岸统合学会举办过的会议,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友谊,两岸的思想交流是无法开展的。

  台湾方面,要感谢黄光国、谢大宁、郑旗生等从民主行动联盟即一路走来的朋友,也要感谢经常与两岸统合学会一起主办会议的二十一世纪基金会高育仁,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赵春山。中国文化大学邵宗海、林忠山,铭传大学杨开煌,政治大学吴东野,淡江大学张五岳、王高成、聂建中,东海大学宋兴洲,中正大学廖坤荣,成功大学丁仁方、黄清贤,嘉义大学吴昆财,中山大学周世雄,义守大学晏扬清,南华大学孙国祥,东华大学朱景鹏、中央研究院宋燕辉,已经往生的中兴大学巨克毅等教授,台湾竞争力论坛的林建甫、彭锦鹏、谢明辉…还有许多在学术界任教的朋友,都在各自所属的学校里积极推动两岸统合的理念。台北中评社的俞雨霖、林淑玲为我们的活动全面报导,担任顾问的张京育、程建人、戴瑞明、张麟征等学术与外交界的前辈,军方退役的将领,以及其他的统合学会顾问,给了我们很多实务上的建议。当然也要谢谢在过程中对我们财力支持的大德们。另外,还要感谢太多没有提到大名的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两岸统合学会的行动将是寸步难行。

  统合论既是一个政治论述的理想,也是一个思想沟通的媒介。我们相信,这些十方朋友的来来往往,在讨论统合论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为两岸和平发展一步一步的巩固与往前推动了。

  本书《论统合》,记载了这一群十方大德共同成就十方事的点点滴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