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

http://www.CRNTT.com   2014-03-01 10:00:14  


 
  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北京有人戏称之为“日蒋和约”),也于同日签署。

  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至于《日华和约》的签署,则明明白白向世人昭示东京将紧跟美国的冷战战略,只承认逃往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而不与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交道。

  东京与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1972年日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在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

“深刻反省” 拒绝道歉

  针对“历史”问题,东京虽然吞吞吐吐,被迫从“(给对方)增添了麻烦”,改称为“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并表示“深感责任”和“深刻反省”,但却拒绝以白纸黑字表示“道歉”。

  至于“台湾”问题,虽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但并不直截了当承认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是对中国视台湾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立场,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

  对于善于咬文嚼字的日本外务省官员来说,正如“反省”不等于“道歉”一般,“理解和尊重”并不意味着日本全面同意台湾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看法。

  围绕着“历史”与“台湾”两大问题,中日两国间的争吵之所以从不间断,道理就在这里。前者最佳的例子,莫过于1982年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和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首相身份率领18名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舆论的猛烈抨击;后者则体现在日本官民之间时隐时现的“台湾归属未定论”和“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有功论”。

  除此之外,尽管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与1978年中日签署的和平条约,但还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归属纷争。

  针对钓鱼岛问题,根据当时各媒体,包括日本各大报的大篇幅报道,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1978年10月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有关问题时,曾发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谈话。他指出: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条约,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

  他同时表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他相信未来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回应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

  但这个被视为“定论”的“搁置争议”论,在1996却有了微妙的变化。

  作者为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本文是作者在新加坡颐和轩俱乐部主办的座谈会“中日交恶又逢甲午年”的部分发言稿。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年02月27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