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张亚中:发行中华卡  共用中华旗

http://www.CRNTT.com   2013-12-22 00:15:30  


 
  要创造这些新的集体认同,有两条途径可以思考。一是从传统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找寻彼此的共通点,以做为两岸人民的集体认同;一是不用弱化一方的“减法”,而是增加共同认同的“加法”。本文所提的“中华卡”就是前者思维的落实建议,“中华旗”则是后者思路下的创新尝试。

    发行“中华卡”

  在境内,最具有政治性身份认同文件是身份证,在国际间则是护照。国际社会中,有的国家只容许拥有单一护照,也有的国家许可多重护照,不过,国际法对于多重护照的优先适用性也有规范。另一个则是低于护照层级的是“永久居留证”,它提供居留者一些政治权益。

  以香港与澳门为例,港澳分别在1997与1999回归中国。基于政治、经济与生活的多重考虑,与台湾一样,很多人拥有的是不同的“护照”,也有人拥有在其它国家可以居留的“永久居留证”或是“长期居留证”。护照代表的是“国家认同”,持有者对护照国有权利与义务。“居留证”的位阶低一点,但是也可以享受部分权益,也必须尽一些义务。无论是“护照”或是“长期居留证”,均反映出了认同的选择。对于拥有护照的人,他认同这个国家,对于拥有长期居留证的人而言,虽然不认同所属的国家,但是愿意接受该政府的管辖。

  1648年西伐利亚条约以后,西方国际关系进入了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时代,不同于中国人在历史上用文化与民族来界定认同,西方人用主权国家、国际法这些概念来区别国民身份的不同。在国家法律与国际法原则下,全球华人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但是为了符合目前国际社会的规则,分别拿所属国家的护照,并接受该国的管辖及保护。虽然我们自认为是中国人,但是除了我们的面孔、语言、生活习惯、族谱外,没有一个全球公认的文件可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在涉及政治权益时,外国人只是从拥有者的护照中来断定是哪一个“国家的国民”。

  两岸目前在往来时是不可以使用护照,因而发展出了“台胞证”或“旅行证件”等文件。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内在的思维仍然是彼此为“异己关系”,它的存在反映拥有着的不同身份认同。例如,持“台胞证”进入大陆,仍需办理签注手续,并缴付一定的金额,在大陆并无法享受某些程度的政治参与,享受政治上的权益。相对的,大陆同胞来台湾也是一样的待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