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大历史看中俄关系变数

http://www.CRNTT.com   2013-09-16 12:07:55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讯/美国自阿富汗全面撤军之后,推动中俄两国在中亚维持团结的一大主因已经消解,而中亚与北京之间经济关系的密切不可避免地会导向政治接近,这会给中俄友情带来变数。

  1900年,马汉在《亚洲问题》中这样写道:“就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可能性而言,近在咫尺的俄国远比任何海洋国家具有优势。”这样充满敌意的预测,对今天的中国人未免隔膜太甚。然而,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在20世纪的100年里,中俄真正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的时间只有不到1/3,却有更长的时间是处在敌视、对峙甚至军事冲突的情境下。

  毋庸置疑,中俄关系的稳定对最近20余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保障作用,但两国关系毕竟是一种互动,稳定能否持续不取决于当下某方的良好愿望。而两个陆上大国间关系的天然复杂性,以及因为领土和资源规模带来的地理政治潜力,都会对仅仅是基于情感或单一安全利益的“友情”产生挑战。

  时势造就的伙伴

  整个198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总体倾向是联美抑苏。苏东剧变并未直接带来中俄关系的密切化,叶利钦政府直到其第一任期将近结束、确认了短期内融入西方和欧洲已不可能之后,才转向东方与北京改善关系。不过这种“向东转”的成果之丰硕远远超出了双方领导人当初的估计,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到目前为止仍是共赢的选择。

  对1980年代之前的中国而言,它的最主要和最迫切的安全压力全都来自北方,苏联军队经蒙古入侵的可能性不仅长期左右着中国的国防布局,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明显负面影响。这种困境在中俄结成伙伴关系后有了根本性改善:中国不仅得以化解整个北方和西北陆上边境的安全焦虑,还利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经济困境,大规模引进本国基础相对较差的工业技术。这一点在军工领域尤其突出:通过进口俄制武器和俄方几项重点技术,解放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的海空军装备有了突出进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