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中国体制改革为何困难?

http://www.CRNTT.com   2013-08-20 09:21:54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今天在联合早报撰文《中国体制改革为何困难?》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体制改革越来越迫切;要推进改革,必须对体制改革的困难有足够的认识,很显然,这种困难是综合性的,从顶层到基层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找到改革的阻力。详论如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体制改革越来越迫切。中国领导层提出了“改革就是红利”,就是要通过继续的改革求得可持续的发展。不过,人们也发现,体制改革越来越困难了。为什么需要改革但又改革不动?归根到底,人们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体制改革变得那么困难?只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后,人们才可寻找下一步改革的路径。对改革的困难,人们一般都指向中国的既得利益。尽管谁也不会否认这一点,但仍然需要人们进行一些具体分析。至少可以从高层、中层和社会底层三个层面来分析改革的难度。

  在高层,改革出现困难主要有两大因素所致,即改革目标和权力运作。改革的目标属于顶层设计。几年来顶层设计出现了大问题,主要指的是改革没有了明确的大目标。中国共产党体制是一个动员型体制,这个体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做什么都首先需要有一个大目标,有了这个大目标,然后再去做动员,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这个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进程。1980年代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但经过了整整十多年,到中共十四大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目标。这个大目标的确立,有效推动了十四大之后的各方面的改革和进步,包括内部的各项经济制度改革,例如税收制度、中央银行制度和国有企业和外部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但现在则没有这样的大目标。尽管在中共十六大之后,领导层逐渐地把社会建设和社会政策,纳入其重点改革议程,但并没有成为改革的头等大事。各级政府尽管也开始强调社会建设,但其重点仍然放在经济发展方面,社会改革对大部分官员来说,只是经济改革的一个补充。可以预见,除非再一次找到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样的目标定位,高层要作大规模的政策动员已经非常困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