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苏谠:中共对港政策前景乐观

http://www.CRNTT.com   2012-11-05 09:11:59  


  中评社北京11月5日讯/资深评论员苏谠日前撰文“中共对港政策前景乐观”指出,尽管中共的对内政策和外交政策发生多次大幅波动,对香港政策却保持了长期稳定和良好发展态势。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彻底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前提下,对香港政策始终服务和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在当前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八大后的对港政策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可以预测和清晰的,前景也是十分乐观的。

  香港传媒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归根结底是关心中国共产党大政方针政策的发展变化、国家的发展趋势将会对香港的未来带来什么影响。笔者认为,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政策决策的基本特点就能大体把握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政策的走向。

  体现非意识形态化

  一、中国共产党的对香港政策体现了彻底的非意识形态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方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势力急剧扩大,东欧和亚洲出现了很多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成为千夫所指。当时的中国,正好处于这两个运动的汇合点,而且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三年解放战争,也是以同时完成人民的解放运动和民族的解放运动两大任务为目的的。从夺取全国政权前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来看,中国共产党借着解放战争的东风挥师打过深圳河,从而解放只是与大陆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抱有这种期待的人,也绝非少数。甚至于1963年中苏论战期间,美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对香港政策还很看不惯,并发表声明指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容许殖民地存在”。同样作为亚洲国家的印度,在1954年收回了法属印度的五个不设防城市,1961年又武力收回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属地果阿。应该说当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在维持香港当时的现状方面中国共产党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但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根据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却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夕提出了“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对香港方针政策,后来又将这一政策归纳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八字方针。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相继逝世后,中国共产党对港政策的彻底非意识形态化的特点得到了延续,“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对香港方针以及香港回归后采取的一系列对港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彻底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特征。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