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陈季冰:香港特首选举之后 | |
http://www.CRNTT.com 2012-03-31 09:29:14 |
经济前景迷茫 若仅从宏观全貌来看,回归15年后的香港仍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就拿刚刚过去的2011年来说,特区经济增长率达到5%,官方认可的人均 GDP也早已超过30000美元,此外,特区政府还连年实现巨额财政盈余……看起来,香港经济正在迅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实现复苏。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只要谈及香港的经济前途,许多普通市民和知识分子却都流露出迷茫甚至焦虑。 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显着拉大的贫富差距,这使得大多数港人的实际收入并没有随经济增长一同增长。相反,随着两极化加剧,社会上的相对贫穷者不减反增。 表现最突出的是压得绝大多数工薪族港人——尤其是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的扶摇直上的房价。可以说,在楼市问题上,特区政府所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同样饱受此困扰的内地政府轻多少。就连曾荫权都曾坦言,香港的房地产价格确实“相当可怕”。去年夏天以来,特区政府试图通过征收资本利得税来抑制楼价,并多次探讨重启“公屋”建设计划。此外,特区政府两年来还通过一系列税收方面的优惠(其中包括去年引人瞩目的人均派现金6000港币),来试图减轻弱势群体的沉重负担,但这些举措的成效眼下尚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近年来从本地经济增长中收益颇丰的商界精英也不乏迷茫。在他们的眼里,香港未来的经济定位有迷失之虞。这是由于商务成本持续高企:香港去年的写字楼租金已是全球最贵、本地职场高技术劳动力不足、英语教育和国际化水平下降等,加之面临国内的上海、珠三角和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日趋激烈的竞争。 我有许多亲戚、同学和朋友在香港生活工作,其中不乏出生或在“九七”之前就已移居香港者。近年来他们谈及香港时,一个共同的感叹便是:眼下香港中下阶层的年轻人中弥漫着对社会的巨大而莫名的不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对政府和精英人士的任何具有建设性的主张,他们一概用反对来发泄情绪——“香港社会似乎再也不复有过去那种多元与和谐并存的良性气象。”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新一代港人在国家认同方面的尴尬趋势。香港大学于2011年底对香港居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受访者比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受访者多出一倍多。调查还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人对内地的认同感却从“九七回归”后最初几年的高峰值减弱了。 其实,这项调查只是证实了此前和此后由各种单个事例显示的香港一大民意趋势:港人对内地人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如果说年初意大利奢侈品牌D&G 门店外爆发的抗议“歧视港币、偏爱人民币”事件仅仅是一个序幕的话,那么,由内地知名左派和民族主义鼓吹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挑起的一场“狗”与“蝗虫”的口水战,则将这种普通港人市民对大陆的怨忿情绪展露无余。 事发于年前,一位大陆小女孩在香港地铁里吃东西,遭到邻近的港人乘客严厉斥责,其母随后与车厢内的港人发生了一场关于“普通话”(事实上,最近的调查显示,普通话已经取代英语,成为香港人的第二通行语)的激烈言语冲突。素来不惮以话语施暴的孔庆东稍后在接受大陆视频网站采访时公然辱骂港人是“殖民主义者的走狗”,数日后,一些港人联合在香港发行量最大的《苹果日报》上刊登广告,讽刺蜂拥赴港的大陆客是“蝗虫”。这一事件点燃了陆港两地极端思维人士间怒火中烧的大骂战,甚至还连带引发大陆内部不同省份人士之间加入“团战”。 说起来,港人对陆客最直接的不满是“双非”孕妇赴港生产问题。所谓“双非”孕妇,是指待产儿父母双方均非香港特区居民。而这些大陆夫妇之所以花费高昂成本去香港生孩子,目的一目了然:为了让孩子自动获得一个香港居民身份。但这必然要挤占香港本地原本就十分稀缺紧张的公共医疗和教育资源。 另一根显眼的导火索依然来自楼市,因为近年来香港楼价疯狂上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被认为是来自内地的购买力。一方面,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近期以“限购令”为代表的对楼市的严格调控,使得相当一部分投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香港;另一方面,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其相对于实行联系汇率(与美元固定挂钩)的港币已升值超过20%,这又是陆资投资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香港资产的充分理由。 此外,蜂拥而至的大陆游客和新移民不仅推升了香港的通货膨胀,亦被认为降低了香港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准,更因为文化观念的不同而时常与本地人发生抵牾……这些都在一点点累积香港社会中对大陆的不满情绪。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