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张亚中:建立两岸共同体史观的现存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28:33  


 
  1937年在日本殖民统治者强力推行的“皇民化”时期,在政治上虽然高压,但大多数的台湾人在意识上仍然强烈反抗。从后来转向支持“台独”的诗人巫永福〈祖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据末期台湾人心中的祖国意识与民族意识并未消失。这首充满着民族史观的诗文,其第一段写到:“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海似近似远。梦见,在书上看见的祖国。流过几千年在我血液里,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在我心里反响。呀!是祖国唤我呢?或是我唤祖国!”在控诉“祖国”将台湾遗弃给日本后,他仍未放弃对“祖国”吶喊:“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同,异族统治下的一视同仁,显然就是虚伪的语言,虚伪多了便会有苦闷,还给我们祖国呀!向海叫喊还我们祖国呀!”

  自马关割台之后,虽然台湾与中国大陆在统治者地理上有了隔绝,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命运却绑得更为紧密,如同当时的台中文人张深切所说:“我想我们如果救不了祖国,台湾便会真正灭亡,我们的希望只系在祖国的复兴,祖国一亡,我们不但阻遏不了殖民化,连我们自己也会被新皇民消灭的!”张深切呈现的正是一种民族史观与命运共同体史观,他视台湾与大陆命运完全牵连在一起,中国如果没有办法复兴,台湾将难脱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

  日据末期的反抗与光复运动,至少证明在那个时期台湾人还是勇于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不如“台独史观”所称的台独意识起源于日据时代的误说。台湾是“地方意识”,而中国是“国家意识”,将台湾的地方意识上纲为国家意识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

  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菁英对于中国仍然充满着憧憬,就以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为例。这首当年因抗战而写的热血歌曲,已在日本殖民统下的台湾知识分子中传唱。根据抗战末期在中国大陆从事地下抗日运动的台湾人萧道应公子的回忆,“(萧道应)原本就有浓厚的祖国意识,听说有这么一个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便欣然前往报名……,除一般授课,还教唱当时中国的抗战爱国歌曲,如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深受学生欢迎。……激昂澎湃的抗日情绪,一天天高涨,也因此萌发了回到祖国参加抗战的念头。”(萧开平,〈屏东佳冬萧家抗日史迹〉,《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会讯》,第一期,2009年8月10日,页20。萧道平为萧道应之子)。

  当时台湾人在传唱“义勇军进行曲”,都知道这是首来自中国大陆的抗战歌曲,一方面基于对大陆人民抗战同情,一方面对刚脱离日本殖民统治记忆犹新,再加上简单易学,以及歌曲激奋人心的歌词,成为广为流传的国语歌曲。

  抗战末期,大陆各地的反日运动,人们口中高唱的是“义勇军进行曲”;光复前后,台湾人们口中高唱的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证明了两岸历史的共同脉动,也印证了台湾人当时的中国认同。但是这种民族认同,很不幸地马上随着“内战体制”以及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快速地变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