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压倒明王朝的最后稻草

http://www.CRNTT.com   2010-07-17 08:50:00  


 
  2 士人信仰的真空

  在我看来,压倒明王朝的最重稻草之一,是起于明中期的士人思想及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演变。

  明中期,是继承自宋的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更替时期,阳明先生生前及故去后一段时间内,各种心学分支及理学流派纷沓而至、交战不休,致使很多士人在内省这一道路上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

  中国绝大多数士人,其信仰和立身之本是某一门学说,如儒学等等,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信仰,因此在这种之前信奉的学说被质疑和击破、又无后来合适的强势学说可以信奉、哲学思潮异常混乱的状况下,很多士人几乎等于进入了一个信仰坍塌的真空状态,顿时便茫然起来。信仰危机的现实危害是巨大的,历史上的例子很多,现在的例子也很多。后人说明末礼乐崩坏、道德沦丧,我以为其根本就是源于此。当然,这种礼乐崩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个渐进、积累和触发过程的。

  3 从党争到权力之争

  与此同时,明王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状况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内阁、皇帝、朝臣、士林之间的多方博弈在这一时期异常激烈,如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万历时期的“万历新政”和“争国本”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得原本相对稳固的政治体制出现了较大的变革;而沿海倭患以及万历三大征,还有江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演进等等,又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民生状况波澜迭起。

  嘉靖时的“大礼议”事件,虽然有内阁试图制约皇权的起因在内,但大部分参与其中的朝臣,是出于捍卫传统和理念的目的,其中也包含了新兴的王学和传统程朱理学之争。而之后万历时的“争国本”,几与大礼议的本质和过程如出一辙,区别无非是“大礼议”中理亏的是内阁和朝臣一方,“争国本”时理亏的是皇帝和后宫势力而已。有意思的是,这两次事件的胜利者,都是占理的一方,而不是权利大的或人数多的一方。在我看来,这正说明了这时候的斗争,本质上还只是理念和观点之争,争的是个是非曲直,大家都还在讲道理,而不是纯粹的权力和利益之争。

  只是,一旦争起来了,哪怕起先没有党,时间一长也会有党,有了党和党争,自然就要牵扯到权力和利益。因此,如果说嘉靖时期的“大礼议”和万历时期的“争国本”还算是纯粹的理念和学术之争的话,那么万历后期的一系列“京察”纷争就是纯粹的党派之争和权力之争了。有明一代最惨烈的党争,自此发端,且愈演愈烈,政风败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