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透视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http://www.CRNTT.com   2010-02-28 08:05:45  


 
  中国经济在去年底回归增长轨道,货币政策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其实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但从CPI同比看,最近两个月1.9%和1.5%的增长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两个月的CPI环比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带动的,很大原因是恶劣天气造成,这种短期因素应该不足以使货币当局担心价格膨胀会以此速度继续下去。这样看来,货币当局可能考虑的是更大口径的价格水平,其中包括资产价格,实际上就是指房价和股价。如此一来,稳定价格水平就与金融市场稳定联系在一起了:预防资产价格过度膨胀,或者说预防资产市场形成大的泡沫。

  文章称,明确了这个政策意图,货币政策的思路就比较清楚了。让我们重新回到货币政策框架体系之中来思考。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必须通过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即降低去年过度扩张的货币供给和提高市场资金成本。为了达到中间目标,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风险很大。在2010年的经济增长还没有成为现实之时,贸然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预期的冲击,可能难以估计。由此,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密集配套出台。

  首先,继续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并适当提高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引导市场预期,试探市场反应;之后,1月12日迅速出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回收流动性。最后,在2月12日收市之后,再次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发行票据能减少基础货币,但票据到期时将增加货币投放,票据发行的成本较高,另外,在节假日期间,实体经济对现金需求大增,因此假日之前不宜使用央行票据收缩基础货币。比较起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此类不确定因素了。在笔者看来,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试图影响货币供给量,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关键就在于均衡投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辅助均衡投放目标实现的工具,而均衡投放是能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机制。

  我们知道,在年初,实体经济并不需要更大规模的贷款,信贷投放的不均衡,主要是银行抢规模和早放贷早受益的盈利动机驱动。如果今年不严厉实施均衡放贷的要求,第一季度及其每个月的信贷投放就会是更大的天量,1月份前两周信贷投放就是明证。一旦天量信贷在年初投放出去,只会有小部分进入实体经济循环,而绝大部分会转存为银行存款,变成货币供给量;同时,由于存款利率较低,这些货币必然会进入股市和楼市逐利,吹大资产泡沫。决策层当前的货币政策意图,就是防止此种情形暴发。

  文章指出,明确了当前一系列货币政策的真实意图仅在于稳定宽口径的价格水平,就没有必要担心政策当局在直接抑制总需求带来实体经济的下滑。春节之前A股近10%的跌幅,有很大部分来自对政策力度过大的担心,明白政策意图之后,这种担心就可缓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