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让“民间大使”走出国门

http://www.CRNTT.com   2009-03-22 10:10:22  


主动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世界加深对中国的瞭解
  中评社北京3月22日讯/人民日报海外版今天登出孙萍的文章--让“民间大使”走出国门。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都不可能仅仅靠政府外交一条线来完成,而需要依托一个更为系统、更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这个交流平台就是公共外交。”文章内容如下: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怎样“扎住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各种文化之间的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被别人任意表达。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都不可能仅仅靠政府外交一条线来完成,而需要依托一个更为系统、更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平台,这个交流平台就是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又称公众外交,从学术上说,公共外交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通过对非政府、政府、公众和精英等受众的传播、交流来协助支持传统外交,为政府构筑完整的外交平台;二是为影响国外公众而做信息的铺垫,润滑彼此的沟通;三是发展与国外公众的全方位关系,争取其对本国价值观的认同。 

  从实践上看,如今公共外交已成为许多大国强国的重要举措。在美国,公共外交是“国务院战略计划”的两大支柱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新上任就启动了一项多部门联动的公共外交计划。将在阿拉伯世界众多城市开设“美国之家”,展现美国文化和思想;提供免费网络连接和维护项目,促进他们与美国人民的直接交流。所有这些工作都致力于向穆斯林世界展示美国最好的一面。而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也已将公共外交当成各自对外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中枢”和“支柱”。 

  做好我国的公共外交,我觉得有必要整合建立一支“内知中国、外知世界”,具备“向世界说明中国”能力和意愿的队伍,从而真正有效地在全球进行文化价值的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展示。 

  国家应鼓励、促进各个层面精英、公众的跨文化交流,让“民间大使”走出国门。公共外交重在深度和广度。具备能力和热情的公众,可以由倾听者、旁观者、追随者转变为行动者、创造者,进而在各个领域为中华文化和国家利益进行说明、沟通和交流。 

  国家应加强对国内新闻媒体“走出去”的引导力度,构建与国外媒体、公众对话的长效窗口。 

  国家应推行外向型文化教育。努力推行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对公众的普及教育,这可以从有条件的大中型城市开始。 

  大力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和文化影响。来华留学生是未来各国的“知华派”,有必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接触中国文化、结交中国朋友。应当采取更多手段让中国学生更加开放,让来华留学生更加融入。另一方面,出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但很多人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在将来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应增强这一点,使得他们真正“内知中国、外知世界”,成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力量。 

  在国际上大力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艺术。目前,国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数百家孔子学院和其他文化机构,对国外民众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使这种影响更为积极有效,建议把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展示、教学和语言培训更为立体地结合起来,让海外的汉语教师和文化志愿者成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闪亮窗口。 

  国家应增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翻译、传播的支持。来自外交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广受欢迎,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