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地方政府救楼市不如革新卖地财政

http://www.CRNTT.com   2008-10-19 11:07:31  


  中评社北京10月19日讯/《红网》今天发表梁丁的署名文章:“地方政府救楼市不如革新卖地财政”:

  楼市要不要救?再来追究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没有意义。看看网络民意,每一项关于政府救楼市的调查,至少都会获得90%以上的反对,可即便如此,各地方政府救楼市的态势已经不可逆转。——《南方日报》列了一份今年5月份以来,各地救市采取的举措,从伊始的沈阳、成都,到后来的西安15条,南京的20条,杭州的24条,各地踊跃加入救市的队伍,至少表明了一点,地方政府确实认为到了非救不可的程度,否则也不会拂逆民意滔滔而一意孤行。

  全球金融风暴,必定使得我们的出口大受影响,于是,必定得扩大内需,方能应对。扩大内需当然无比正确,但是,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国策”,喊了十多年,成效一直一般,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现在是,“必须扩大内需“跟”政府救楼市“竟然有了因果关系,非常之吊诡!

  大家都知道,房地产业是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卖地财政”(这里统指卖地收入与各种房地产业的高税费收入),迅速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无奈之举。相对于目前各地方政府救市的力度,90年代末期开始,政府抬升楼市的力度要大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上海,1998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住宅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2条措施,比如说人购房首期付款比例由最低30%降为20%,最长贷款年限由15年调整为20年;免除了个人售房的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市区购买内销商品住宅建筑面积达70平方米或者总价达35万元人民币的,可以申请一个蓝印户口。

  这些开放信贷,减免税费,以及享有“户口福利”,成了后来托市的通行法则,中国的楼市于是进入上涨曲线,迅速成为各地拉动投资和扩大内需的支柱性产业。另一个背景是,在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经济紧缩的困局愈来愈明显,房地产业的狂飙突进,也为中国在03年左右,摆脱经济紧缩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次地方政府故伎重演,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呢?从根本上来说,房地产业幷非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居民消费的好手段,依靠房产价格上涨造成的资产升值,来繁荣经济,始终难逃“泡沫化”的嫌疑,美国此次的次贷危机,最直接的诱因就是美联储不断加息,房市泡沫被打破之后的信贷违约所导致。中国楼市价格的高企,从房价收入比远远高出国际平均水准,可窥一斑。如此,地方政府救市,抬升房价,本身就是逆市场规律的行为。另一方面,经历了股市动荡的打击,以及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居民的信心(乃是指在可以想见的时间段,泡沫能够继续维持,且继续攀升的信心),也很难重新建立。

  就像地产评论家牛刀所言,“救市”两字已经臭不可闻。地方政府想要通过救市,幷继续依靠房地产业来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更重要是,来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这个愿望实现无疑是“痴人说梦”。说到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乃是各地方政府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如何早日摆脱“房地产支柱型”经济,如何摆脱对“卖地财政”的依赖,是地方政府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根本性问题。

  现在看来,地方政府还指望在“房地产支柱产业”上,做奋力一搏,可无论怎么看来,这都只是一曲吹向“房地产支柱型”经济和“卖地财政”挽歌,徒劳无益罢了。不管如何,这个泡沫总会彻底破灭,房地产不可能一直做为支柱产业,“卖地财政”也不能总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到了那一天,地方政府会发现,指望房地产业是活不长久的,只有优化市场环境,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才是根本应对之策,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地方政府们真的不懂吗?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