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周建闽:对“台湾价值”的深层辨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5-14 00:16:09  


认同“两岸一家亲”,表示两岸同胞共为中国的主体。
  中评社香港5月14日电/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专家委员周建闽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发表专文《“台湾价值”辨析》,作者强调:“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两岸一家亲’与‘两岸不是一家’的论述,对于整个两岸关系与台湾社会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认同‘两岸一家亲’,表示两岸同胞共为中国的主体,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将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与荣光。反之,则两岸关系将更趋动荡与对抗,最终将因触动底线而造成‘地动山摇’的后果。这是所有中国人所不乐见的,台湾同胞对此需有深刻认知与警惕。”文章内容如下:

  蔡英文在神隐近两年后,一月下旬首次接受台湾电视媒体专访。当然,她不会按自己过去宣称的“平等对待”媒体,而是找“自己人”——深绿的三立电视台某主持人来做此次访问。说实在的,这样的访问不会给观众带来多少资讯和新鲜感,因为内容早已定好,就是通过问答向深绿阵营输诚交心,以便拉抬自己跌至20几趴的支持度,为两年后到来的下一任选举铺平道路。唯一引起岛内乃至两岸各界关注的,是蔡英文在专访中提出,柯文哲必须对“台湾价值”做再一次的确认,“让我们的支持者觉得,他是一个我们可以一起作战的人”。

  对“台湾价值”的再确认!那么,什么是“台湾价值”?其核心内涵为何?这个问题一时引起岛内各界议论纷纷。当事人柯文哲称他也很想知道蔡英文的台湾价值是什么;其后又以中规中矩的态度回答是“民主自由、多元开放、法治、人权、环保”等因素。而台湾“外交部”发言人也做出解释,称台湾价值无非就是与理念相同的国家、西方国家一致,主流的价值就是自由、民主、开放、包容、多元。民进党秘书长洪耀福则说,民进党“立委”刘棹豪当过蔡英文学生,他的定义很好,就是民主、自由、人权。这些回答虽然面面俱到,但显然都不符合蔡英文心里的要求和她要柯文哲再确认的理念。迫不得已,她又再次上阵,明确表示“台湾价值除了台湾主体意识外,照顾年轻人的居住权利也是台湾价值”。

  “照顾年轻人的居住权利”是幌子,“台湾主体意识”才是蔡英文“台湾价值”的核心所在。蔡英文之所以要柯文哲对此进行再确认,无非是针对柯文哲曾经说过的“两岸一家亲”、“一个中国不是问题”等两岸关系定位表述,认为需要柯市长在此“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态度。对此,民进党“立委”段宜康说得很清楚,“我们的台湾价值很单纯,两岸不是一家。”而宣布参选台北市长的民进党“立委”姚文智强调,请柯文哲回到问题根源就是,两岸一家亲怎来的,请柯市长回答,没有在市民同意下,违背台湾价值,去提出两岸一家亲,这才是问题核心。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副主任张宇韶表示,反牵制台北市长柯文哲是民进党的战略尝试,蔡英文要柯在两岸关系跟台湾价值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要清晰,不能模糊化,逼着柯讲清楚,是敌是友就清楚,让柯对民进党的干扰降到最低。

  撇开岛内这一波喧喧嚷嚷的选举考量和政治盘算,倒是需要两岸各界深入探究的,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台湾价值”?其核心意涵又是什么,它的发展衍变有着什么样的含义,未来台湾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又要如何来因应这种变化?这需要两岸各界人士借此机会认真研究,广集众议,以形成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台湾价值、对台湾和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起到精神和价值观引领意义上的共识。

  讨论台湾价值,首先要瞭解价值本身的哲学定义。百度百科关于价值的哲学概念做如下解释: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段话表明了价值的属性特征,它既具有客体的属性,更有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即主体对它的认知、感受与需要。

  由此可知,台湾价值,不仅是台湾作为一个客体存在赋予的意义,更在于台湾同胞在这里生产、生活等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台湾意识、台湾认同及台湾特有的精神理念等观念集合体。台湾价值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进步逐渐累积形成、迄今仍在发展的意识形态概念。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台湾同胞的主体是闽粤一带以闽南族群、客家族群为主的群体。他们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求生存发展的安身立命之地,他们一路与天斗,与海斗,与地斗,与人斗,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开辟了祖国宝岛。那个年代的台湾价值,最主要的是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拚搏奋斗精神。一如“过番歌”所唱,“渡过黑水,吃过苦水,满怀心事付流水;想做座山(基业),无回唐山,终老尸骨归义山(坟墓群)”。其次,筚路蓝缕开辟出的家园,“土地肥气候好,春夏秋冬好种作”,这种对土地的强烈认同感,爱乡重土,也成为台湾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午战败,台湾被腐朽的清政府割让给日本,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时期。在这五十年里,台湾人意识开始萌芽;但正如学者所言,“这种‘台湾人意识’在台湾人身上并没有与原先的‘中国人意识’发生冲突,甚至是重迭在一起而有着相互定义的关系。”而“这种‘台湾人意识’正是以‘祖国意识’为最大特征”(陈昭瑛)。这就很清楚地表明,李登辉和台独颠倒黑白,把殖民地的皇民化冒充成反殖民化的本土运动并将其冠以“台湾价值”是何等的荒谬(王晓波)。

  战后的台湾,面对世界贸易和发展的浪潮,在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下,充分利用西方的资金、技术,在市场经济领域大展拳脚,创造了台湾奇迹。这时的台湾价值里,又增加了多元、开放、敢于打拚等因素。1987年7月中国民党在台解除戒严后,台湾社会才开始迈向自由、民主、法制、环保的道路;台湾价值,也因此添加了这些新内涵。

  至于蔡英文重点提到的“台湾主体意识”,则是台湾政治发展异化的典型表现。如同陈昭瑛教授指出的,“现在台湾意识循着原先自我意识形成的道路,发展出一股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对抗自己;就对抗台湾意识中固有的中国意识而言,台独意识是中国意识的异化;就对抗祖国之爱为特征的台湾意识而言,台湾意识是自我异化。”这个评价非常精准。

  陈孔立教授指出,台湾主体意识是逐步建构起来的,台湾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一、“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二、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李登辉通过“两国论”、陈水扁通过“一边一国”以及编写教科书等等手段,把台湾主体意识建构成“台独意识”。这种建构的目的在于构建以台湾为“我群”,以便与“他群”的中国区分开来,以此强化台湾的主体性。这也是台湾主体意识与传统的台湾意识最大不同之处。

  从台湾价值的积淀和形成过程以及两岸学者们的分析中,人们可以明瞭真正的台湾价值所在,也可以知道为何民进党蔡英文等要迫使柯文哲再确认所谓“台湾价值”的核心——“台湾主体意识”的用意。因为这是“台独”或“独台”势力划分“敌我”的根本标准;把祖国大陆划为另类,其目的就是从认同和价值观上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为他们的“台独”、“独台”目标做思想和观念上的准备。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两岸一家亲”与“两岸不是一家”的论述,对于整个两岸关系与台湾社会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认同“两岸一家亲”,表示两岸同胞共为中国的主体,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将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与荣光。反之,则两岸关系将更趋动荡与对抗,最终将因触动底线而造成“地动山摇”的后果。这是所有中国人所不乐见的,台湾同胞对此需有深刻认知与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