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赶超?

http://www.CRNTT.com   2016-05-07 07:32:08  


 
  就短期经济形势而言,中国现在的情形是低速增长+通缩,通缩的原因是供给跑过了需求,因此需要提高需求或削减供给。

  去产能采用的思路是削减供给,其初衷是好的,但管理不好,却会打击市场信心。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没办法及时关闭,银行还在不断地给它们提供贷款,从而挤占了大量资金。如果把这部分产能压缩下来,信贷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来,并流向真正需要的企业。另外,因为产能过剩,企业之间打价格战,钢筋、水泥的价格更是回到20年前,压缩产能还可以稳定价格,遏制通缩,进而提升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需求不足的约束下,压缩产能并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压缩产能会促使一些企业倒闭,从而引发坏账表面化等问题,结果可能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收缩,经济扩张速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提振需求来对冲去产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去库存是沿着去产能的思路实施的调整政策。但是,去库存的源头是消费的增长。中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一直较高,在不改变结构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有限。加速城市化进程,是通过调结构来增加消费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新进城人口的消费能力有限,政府需要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比如,政府可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用政府举债收入购买二、三线城市的过剩房产,以低价向中低收入人群出售或出租,从而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既提高了中低收入百姓的福利,又实现了去库存和去杠杆。

  如果以M2来计算,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非常高,超过了GDP的两倍。M2是整个经济的债务累计值,它的快速增长和过去十多年中国外汇占款急速上升有关,也和中国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有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

  目前,杠杆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维持企业或项目的存续而产生的资金空转,说白了,就是因“借新债还旧债”产生了新的债务。这其中肯定有“僵尸企业”或项目在作祟,但是,也不排除三角债的累积最终导致企业与银行之间债务增长的情形。经济增长率下降,企业缺少订单,所以就互相欠债,最终欠到银行头上;银行为了避免坏账,只好增加贷款,让企业还旧债。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债务问题的唯一办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企业有了订单,经济就运转起来,相互之间的债务就得到自然的清理;即使出现坏账,经济体量的增加也足以吸收其影响。

  总体权衡,目前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率、释放技术创新的潜力,而不应该成为短期调整的唯一手段,同时实施供给侧改革必须辅以有效需求管理。

  投资与中国经济赶超

  文章称,有人认为,实施供给侧改革,就意味着对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否定。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收敛理论认为,在给定两个国家拥有相同的稳态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其中资本存量较低、因而收入水平也较低的国家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收入较低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完全来自于资本积累。稳态下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完全取决于技术进步率。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达到了稳态。中国在科技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正在稳步增长,科技人员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超过2%,而十三五结束时定将超过2.5%,达到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稳态下的技术进步率将接近美国的技术进步率。然而,中国目前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因此,中国仍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事实上,完全依靠技术进步来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世界先进技术的领跑者,但在1974-1993这20年间,日本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3.5%;美国和西欧经济也一样。原因是,技术进步的投入非常大,而成功的难度却非常高。中国的投资潜力还非常大。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内部差异很大。过去20多年的增长,主要集中于沿海9个省市,而它们当中的多数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所设定的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但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仍然还很落后。从收入水平来看,它们比沿海地区落后大约10年;从经济结构来看,它们比沿海地区更是落后15年以上。中国不仅存在全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而且存在本国内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赶超,两者叠加,意味着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增加投资的方式维持未来10到15年的增长,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

  在短期,投资对于防止经济增长失速、提振市场信心可能更为重要。很明显,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来自于需求的不足。需求是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的。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消费增长率已经快于GDP的增长率。尽管通过结构调整,消费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效果恐怕不是太明显。相比之下,投资的效果更为直接。在企业订单下降、投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成为投资的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可以适度地扩大财政赤字规模,这是非常英明的举措。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政府在这方面还大有可为。

  有人可能担心扩大投资会让中国经济回到依赖投资的低效增长老路上去。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首先,计算投资效益不能仅算经济账。比如,高铁需要大量投资,但要盈利非常困难。然而,高铁大大方便了普通百姓的出行,提高了百姓的福利,从社会收益的角度来看,高铁的回报非常高。其次,投资是在短期内提振需求的最有效手段,即使在长期过度投资不利于效率的提升,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错过了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良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