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专访:王逸舟评点中国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06:47  


 

  问:中国外交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您提到的“创造性介入”?

  “创造性介入”与过去的打擂台、另起炉找的外交思想不同,介入的英文是“involvement”,是指进入到现有的主流国际秩序,与现有的秩序和而不同、斗而不破,而不是另起炉找式地与当前国际秩序渐行渐远。

  中国外交应该继续走邓小平时期的“韬光养晦”路线,同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柔并济,中庸之道”来实现以创造性的方式介入现行国际秩序,譬如说,2016年中国领导人首访中东三国就是一例,中国并没有因为叙利亚危机、难民潮以及沙特伊朗断交等乱局而避开中东,而是充分利用中国在中东不树敌、与各方都谈得来的独特外交定位,在这次习近平的出访中既保持了与埃及、沙特和伊朗的三国良好友谊,同时还扩大了我们在该地区的核电、能源等基础设施项合同。

  在中东选择代理人、打击“伊斯兰国”是中国坚决回避的战略,既然不是我方造成,就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挑头,中国一方面抓住经贸合作,另一方面巧妙地进行促谈劝和,这正是中国人平衡的外交思维。

  此外,中国也并非完全避开军事介入,中国在非洲的维和部队是所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数量最多的,与老牌大国的定点轰炸不同,中国在非洲更偏重“外交优先,维和并用”。

  问:中国外交由过去那种比较隐秘性、单纯由领导人启动、注重高阶政治逐渐转向注意与公众沟通、经贸因素主导、强调社会参与,在《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书中也提到了“国家渐渐变小,社会慢慢变大”,这个过程是如何体现的?
 
  王逸舟:现代外交的潮流是外交更加公开透明,神秘色彩渐渐褪去,国家与社会分享部分权力,看上去国家渐渐变小,社会慢慢变大,“低阶政治”议题在决策日程位置迁移,如气候变化、贸易谈判和生态保护等问题重要性上升。

  新的外交模式由过往的礼宾外交转向保护公民利益的新型外交,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社会为基”,外交决策将吸收更多来自地方、NGO、民间团体和公民的声音。

  学术界也有声音认为,二战后的全球外交开始走向外交民主化,外交由少数人的特权、幕后交易和大手笔转向跨国性组织、企业贸易以及公民社会之间的交往,但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

  中国外交转型的瓶颈在于,外交政策由领导人和核心幕僚谋划,专业人士无从评价,夹杂着国外的猜测,公众是一头雾水。

  外交转型需要公众的参与。社会内部不同的成分需要加入到外交政策的咨询过程中,虽然核心仍是关键国务活动家和少数的外交人主导,但外壳正逐渐融化,分解成为体育外交、商务外交、军事外交以及地方外交等形形色色的新时期外交。这个转型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利益集团会牵涉其中导致外交资源分配不均。

  社会变大,国家变小。社会正在塑造国家,公民开始倒逼国家的外交决策,中国2001年加入WTO就是公民倒逼国家的实例,同时,国际互动也在影响中国外交内涵,举例说来,最近才成立的亚投行,亚投行通过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违规追究采取高标准要求,对于打破国内国有银行的垄断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外银行在中国国内受到诸多壁垒限制,但当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后,国内垄断的壁垒将会逐渐被打破,国内改革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