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DIRT经济学: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31 12:23:17 |
Taxation(征税):巴西的“官民博弈” 巴西近年来推行的制造业减税政策,就是顺周期模式的典范:在经济增长率高企引起本币升值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16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措施,以扶植本国薄弱的纺织、鞋类、家具和软件业。然而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纺织品、日用品和家具显然更有助于遏制而不是助长通胀,减税政策与其说是出于经济因素,倒不如说是政治平衡的考虑。 一般而言,在一个经济发展相对健康、政府稳定高效的国家,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政府在以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需要综合考虑执政联盟的行业背景、税率对劳动者工作热情的影响以及税收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制订出一个合理的税率,并根据现实财政状况进行调节。 为了应对经济波动,西欧和美国倾向于采取逆周期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在衰退时期,政府扩大支出并减税,以刺激经济复苏;在增长时期,为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实行紧缩政策,以控制总需求的扩张。然而拉美国家大体反其道而行,它们的税率调整和债务政策都是顺周期的——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反而会削减支出、提高税率,以增加短期收入,同时厉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巴西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国家。 特别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后,巴西和另外许多拉美国家形成了高分权度、低凝聚力的政治格局。高分权意味着中央政府对财政收支的控制力降低,方便了地方政府遂行独立的、利己主义的财政政策,破坏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中央政府在平时可做的调整较少,只有到了赤字高企、难以偿债的阶段,才得以通过提高税率来增加支付能力,强化调控经济的能力。同时,不同政党组成联合政府的现象十分普遍,政府必须把相当一部分财政资源分配给不同的政党,同时又不能贸然提高某一行业的税率,以免引发关系万千重的执政联盟的内讧,这就助长了顺周期政策带来的赤字效应。即使是在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阶段,财政资源也往往被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或其他寻租者用于消耗浪费,而不是储蓄起来用于偿还债务,公众也会要求政府降低税收并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结果,大家群策群力,一同奔向“老赖”之路。 饶是如此,巴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依旧不高。他们的怀疑除去针对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程度外,实际上也指向政府的道德形象——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开启不过40年,许多国家的政府依旧把执政能力低下归结为“交学费”,对国际经济环境认知不明,而把收支政策偏颇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全体国民。稳定时期,民众对政府的承诺态度犹疑;动荡时期,更不相信政府能够挽救危机,这就变相抬高了治理危机的成本。于是,问题又回到了183年前托克维尔的质问:为何人们会只顾眼前而不管将来? 原标题:DIRT经济学:拉丁美洲的特殊困境 作者:刘怡 来源: Time Weekly - 2014-07-31 03:41:21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