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吴毅峰:台湾再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4-05-26 09:37:13  


台湾“太阳花学运”现场照
  中评社北京5月26日讯/ 台湾“太阳花学运”不但照亮了淡水河畔,同时照亮了海峡两岸的政坛。

  公元2000年,台湾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很可惜的是,台湾的民进党在长期威权政治惯性的作用下,辜负了台湾人民的期望,把民主当成贪污和腐败的外衣,最终让新生民主蒙尘。

  在过去一个多月里,中国大陆一直在巧妙地讨论民主的议题。官方报刊邀请了十几位学者和名人,包括林毅夫和罗援将军来论述“制度的自信”,并且回答“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行”的问题。与此同时,从今年5月4日,官方开始连篇转载西方国家对于民主的反思。第一篇文章是英国《经济学人》本年3月1日的文章《西方民主的病在哪里》。

  “制度的自信”主要把执政能力放在“民生”的角度来考量;《西方民主的病在哪里》则是告诉读者,西方民主制度下的人民贫富鸿沟越来越大;中国的经济崛起证明民主有多元化的模式。其实,如果我们运用孙中山的“民生”和“民权”理念来解读,就会简单易懂很多。

  我们首先把“民族”比喻成为一个“U”型管。国家最好的状态就是“民生”和“民权”各占一半。“民权”和“民生”很难达到齐头并进,常是此起彼伏的。在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两者互相均衡;在希腊和葡萄牙,“民权”很盛,“民生”很弱;在亚洲一些国家,“民权”很弱,“民生”很盛;在埃及等非洲国家,“民权”和“民生”两头都很弱。

  西方国家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具有相应成熟的文学、艺术和社会多元生活方式,作为民主政治的坚强后盾。非西方地区也有“民主”和“民生”同等强大的国家,比如日本。民主政治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政权的运作机制,原则上不应该笼统而模糊地被称为“西方民主”,因为不同地区(包括非西方)的民主机制,异曲同工地满足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如果我们把葡萄酒统称为“西酒”,就让人困惑了,因为葡萄酒的产地遍布世界各地,酿制的水平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民主模式出了点问题,就否定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更不能奢望因为威权政治而留下来的社会创伤,在民主政权里一夜间就能完全消弭。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