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又一轮增长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27 07:46:26 |
美国量宽退出的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宜被夸大。首先,现在大家担心量宽退出有不利影响,主要是担心国内资本会因此而大规模流出。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的。而且,在我看来,即便出现这种状况,也未必一定是坏事。 其一,如果说量宽政策的推出,曾导致大量资本流入中国,使得我们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因此而增发了大量货币,致使中国货币政策完全被外汇储备的动态所绑架的话,如今,倘若中国出现资本外流,那也会产生纠正国内金融结构的正向影响,其总体效果,是理顺国内金融结构,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回归正常结构和平台。 其二,如果量宽政策退出确实导致一些资本外流,我认为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定规模的资本外流,对国内而言是启动去杠杆过程,它是挤泡沫的一个积极过程。这种市场清理机制是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种清理是有代价的,甚至会导致一些企业倒闭,但其长期效果肯定是正向的。 其三,量宽政策退出意味着美元供应将不断收紧,其汇率将趋于走强。如此,最可能的结果,是导致用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这将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水平,也有利于巩固经济增长的企稳势头。 总之,一旦美国实施量宽退出,中国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的现象。退一步说,即便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中国外汇管理或许需要因此采取一些对冲政策,但其对中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总体影响,或许还是正面的。当然,正如我们近年来应对外汇储备连年巨额流入而采取各项对冲措施是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应对外汇储备的流出,也需要多样化和综合化的政策组合,其间的不确定性和因此引致的国内金融市场波动,也会使得这个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首先是量宽政策退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在方向上和规模上出现急剧变化,以及因此而引致的国内资本流动方向和规模的变化及其不确定性。需要提醒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危机国家均爆发了程度不同的流动性泛滥,这种状况与日本采取数量宽松政策,在亚洲地区形成大量息差交易(carry trade),密切相关。这一次,我们必须坚决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其次,应当考虑到国内正在推进金融改革,应把国内改革节奏与这个不确定的外部冲击因素统一起来考虑,防止出现风险叠加,从而积极推进国内金融改革。 做好上海自贸区这篇大文章 文章强调,9月2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崭新阶段。 改革和开放,一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支撑中国经济取得世所瞩目伟大成就的两大因素。就两者关系而论,以开放促改革,则始终是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图。此次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方案,进一步强调了改革与开放之间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方案的发布,也宣布了中国新一轮改革进程的启动。 过去的33年,中国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可识别出明显区别的递进阶段。 1980年,始以建立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继以建立沿海对外开放带,直至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坚定地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从那时至中国正式加入WTO,是中国对外“政策性开放”时期。其基本特征,就是我们主动地选择若干领域、地区和产业,主要采取特殊优惠政策的方式,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逐步建立起出口导向的经济体系。 经历长达13年不懈努力,中国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开创了对外“制度性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全面接受了一套由发达经济体预设的规则、体系、做法和“最佳实践”,全面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在过去长期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中国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 此次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启动,应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它站在过去十年全面实施制度性开放的高台上,设定了“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的更为宏伟的目标,以期保证中国稳步成长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大国,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建立上海自贸区,也是中国应对“世情”重大变化的战略举措。这个世情,就是全球治理体制的变化。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