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郑永年:中国的经济特区解决了什么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3-10-29 09:23:21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
  中评社北京10月29日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今天在联合早报撰文《中国的经济特区解决了什么问题?》,内容如下:

  在任何国家,正是因为内部改革,总会面临强大的来自既得利益的阻力,通过外在因素的体制创新,因而变得极其重要,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内部改革。当然,正如本栏上周所强调过的,对外开放并不仅仅狭义上的向其他国家开放,而应当理解为对所有体制外的利益开放。因为导入外部利益因素,内部利益就很难控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开放始终是中国内部改革的一个重要来源。具体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至少缓解甚至解决了如下三个重要政治问题。

  第一是意识形态之争。意识形态之争表现在两个相关的方面。第一方面是民族主义。近代以来,中国因为屡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负,政治、知识和社会精英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一直高涨。走到一个极端,表现为自我封闭和“义和团主义”。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恐惧外界的一切,走到最后就是自我封闭。在1980年代,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特区会不会成为昔日的“租界”和“殖民地”。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但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解释不好经济特区的性质,它就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从而也不可能实现这种制度形式。因此,当时的中共中央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表态。1981年7月,中共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记要》明确地提出:“中国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内全面行使中国国家主权,这和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扩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的好形式。对中国来说,特区是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学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省甚至中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另外一个意识形态问题,是“经济特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特区在当时涉及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关系问题。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已经数十年,官方的意识形态简单地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当时的情况是,外资进入特区之后,必须实行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许多方面都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运作的模式。这就产生了特区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的疑问。这个问题在整个80年代一直是有争论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强调,市场经济是促进生产力的方式和工具,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至此,执政党高层才对市场经济达成意识形态层面的共识。但在社会层面,这种争论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激进的“自由派”和激进的“左派”之间,仍然围绕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各种争论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政策层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一种社会化了的意识形态的持续影响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