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公民教育 | |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4:18:57 |
秋风:梁任公的时代有大量接受了儒家教育的精英,他们都具有君子意识,也就是公共意识,并且有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比如以张謇为代表的一大批绅商,他们都是受了儒家教育但是从事商业活动,他们都有很强的公共意识,也有从事公共事务的能力。 儒家养成健全人格,或“君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公民,也就是共和意义上的公民,或说“积极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个儒者,就是把自己养成一个君子。君子需要几种品质,比如要有德行,还要有能力和威仪。现在很多人有钱、有权,但行为粗鄙,没有一个得体的、高贵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那么成为一个君子最后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不光是满足自我修养,而是要成为一个公民。“君者,群也。”就是说,君子的功能是联合人们,把人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自治性的组织。如果一个社会中有一批这样的君子,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自我治理,其实这和共和主义所讲的相似。 我们今天的时代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起而解决问题的人的数量还不如当时。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现在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博士,纯粹是技术性知识的传授,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是这样。没有跟他们讲道、没有讲怎样养成君子人格,没有德性的耳濡目染。如果社会上的精英都是从这样的教育体系下训练出来,那么他们当然会缺乏必要的公共精神,和从事公共事务的能力。国家、社会虽然问题很多,但没有人愿意出来解决,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中国改革30年的进程缓慢,一个根本的社会文化原因是,中国社会缺乏君子群体,也就是缺乏积极公民群体。 两个文明的结合:精英统治与法律 《南风窗》:刚才提到儒家伦理在中国向公民社会过渡时候的价值和适用性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后工业化的社会,个人已经被相当程度地原子化。传统农耕社会下发展的儒家伦理,是否已经缺少了它的物质或者说组织基础? 秋风:我不认为儒家植根于农业社会。在儒家成长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构成。只要去看一些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你会发现,在传统中国,农民传统收入的一半是来自工商业,比方说明清时代东南沿海的农民就是如此。儒家本身讨论的问题,恰恰是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如何建立互信。这不是它唯一讨论的问题,但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因此来看,儒家的价值是可以超越某种具体的经济政治形态,讨论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和人交往的共同的比较健全的规范。经过这样的推导,儒家在当代社会是有广泛的可适用性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