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十三钗》与《一次别离》的距离

http://www.CRNTT.com   2012-02-28 12:12:03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
  中评社北京2月28日讯/“美国批评家抨击《金》是借日本人施行的南京大屠杀的人性灾难背景,贩卖低俗浪漫,是大杂烩式的肥皂剧;而《别离》却获得这些挑剔的批评家们的交口称赞,认为该片在一个简单的剧情中深刻、细致地揭示了既具有伊朗特殊性,又具有全球普遍性的,当代生活的内在矛盾和心理困境——它让每个观众被剧中人素朴的生活细节感动的同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与剧中人一切纠结和思考……”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今撰文“《十三钗》与《一次别离》的距离”,他指出,如果中国电影家能够从目前以投资昂贵为“大”、以包揽国际明星为“强”的误区中走出来,能够以深刻的诚意进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生活的感受和追问,中国电影的未来才会别有洞天。

  洛杉矶当地时间2月26日晚,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其中两个举世瞩目的大奖,最佳影片奖由法国人米歇尔.阿扎纳维修执导的《艺术家》获得,这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法国电影;最佳外语片奖则授予伊朗导演阿斯加尔.法尔哈迪执导的伊朗电影《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后称《别离》)。

  在《阿凡达》所刷新的3D技术时代,这两部电影都表达了一种反技术发展的淳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同意许多影评人所说的: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主题是“怀旧”。

  但是,以“怀旧”来定义本届评奖旨趣,还是过于表面了,或者说,是拘泥于影像技术场面的直观或题材本身的新旧了。关注此前北美影评界对参赛影片的褒贬评论,这两部电影最终分领两个大奖,可说是几乎没有悬念的众望所归。上世纪后期以来,追求高技术、大制作的“大片艺术”曾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主流,一度也是奥斯卡金像奖的青睐所指。

  但是,晚近几届评奖,常出现最佳影片在大片与小制作电影之间的角逐,而最终获胜的几乎都是以“小”胜“大”。最典型的一次是2010年小成本、纪实风格的《拆弹部队》完胜刷新3D技术的巨无霸大片《阿凡达》,它所证明的是奥斯卡对人性美学而不是技术美学的选择。在巨额资本和超新技术打造出的大片之中,当我们强烈地被“大制作”震撼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发现,电影的确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上世纪早期就指出的,电影只是一种令人休克的技术。显然,近年的奥斯卡评奖,是在与这种光电技术的力量别着劲的——北美的影评家们致力于在这个以资本和技术为地基的“梦工业”中,重建人性美学的殿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