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无须担心粤语消亡

http://www.CRNTT.com   2010-07-23 10:15:00  


从秦汉时代的“雅言”到如今的普通话,都是官方认定某一种语言为通用语言,以利帝国不同地域之间之交际。
  中评社北京7月23日讯/7月5日,广州市政协建议提高普通话在广州电视台中的播出比例。在媒体和网友推波助澜下,这份提案引发了关于“粤语存废”的激烈讨论,为声援反对此提案者,广州还掀起一场“保卫粤语运动”。7月19日,广州市委副书记不得不出面澄清,称政府从未有过“废除粤语”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激起了全国各地针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讨论。然而这场讨论注定没有胜负——无论人们选择使用哪一种语言,都只能使自发选择的结果,强制推行或强制保护都不是可取的手段。 
 
    世上本无“通语”,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通语”
 
  “标准国语”本不存在,只有统一的书面语 
 
  “一地有一地之语言,一时有一时之语言”。海通百多年来,中国语言变化之剧烈,有如前人所言,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当代语言学者认为,汉语各方言虽然分歧巨大,但仍属于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方言之所以为方言,要满足两方面的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 
 
  古语讲究“言文分立”,即书面文字与口头语言分立,因此虽然说话(口音)不同,写出来却大抵差不多。因此,如今现代人依然能看明白两千年前的文字,但若想研究唐诗宋词在古代如何读法,就还得依赖方言。 
 
  “通用语言”是官方为方便交流而设 
 
  虽然所谓的“标准国语”不存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试图借助“语言一统”,来凝聚民间对政权的向心力。从秦汉时代的“雅言”到如今的普通话,都是官方认定某一种语言为通用语言,以利帝国不同地域之间之交际。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立某一种语言作为“通用语言”是有必要的。虽然“通语”代表国家意志,方言代表地域文化,但实际上两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语”提供规范,方言提供语料。而它们得以并行不悖的前提是,没有强制力进行干预。

    强制推行“通话”,从来都难以成功

  雍正设“正音馆”推官话:以政治调整文化秩序而失败 
 
  “通话”和方言确实可以“各司其职”,然而一旦政治试图对文化秩序做调整、并要将结果固化,往往只能适得其反。雍正年间“推广通语运动”则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雍正六年,削定三藩之后、地盘中央能够管理,但其他地方、尤其广东福建一带,反清复明的力量在民间还是很多。雍正帝于是要求闽粤地方设立“正音馆”教授士字学习北京官话。官话说不好的学童,甚至不可以考取秀才。雍正的设想,是用统一语言的方式,令闽粤的知识分子,从文化上依附于中央政权,但正因为推广“通话”被作为一种政治手段附属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的政治目的,遭到地方知识分子的抵触。 
 
  地方士绅官员对推广“通话”并不热心,各地 “正音馆”名存实亡。到后来,闽粤两地仅余福建邵武还有“正音馆”,广东早就没有了。到了辛亥鼎革,广东学堂教师如果不知粤语,则根本无法教学,因此而辞职的教师很多。方言本是自然变革而形成,以行政命令推行“通语”、拿通语当作晋身发达的一种硬性条件,很难行不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