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消除通胀预期更大希望在制度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0-06-27 08:06:59  


  中评社北京6月27日讯/自去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以来,这一提法不仅为去年第四季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定了调,并且延续至今,成为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的目标和基调。上周央行发布2009年年报,再次强调将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上海证券报发表宏观经济分析师刘涛文章表示,什么是“管理通胀预期”呢?对此,似乎很难给出确切定义。可以肯定的只是,“通胀预期”绝非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领域的新鲜概念。从著名的费雪效应开始,人们便意识到了预期对于通胀形成和推动名义利率上升的作用。此外,就对预期本身的认识而言,从早期的静态预期到外推预期、适应性预期,再到穆思和卢卡斯革命性的理性预期,也让各国货币政策当局对于预期的理解层层深入。

  不可否认,一些发达国家的央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或多或少也都会采取某些“管理”通胀预期的做法,如欧洲央行行长会经常向公众阐述当前经济形势,并评估物价稳定状况;而美联储也会定期公布货币政策会议的内容,或者在国会为其货币政策进行辩护。但总的说来,其出发点还是为了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并不刻意地去“管理通胀预期”。

  文章称,当今多数发达国家央行之所以不那么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或者实行严格通胀目标制,或实行隐性通胀目标制,这本身就足以让公众相信:当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目标发生冲突时,央行永远会将物价稳定目标放在最优先地位;同时,像美国还通过推出通胀保值债券(TIPS)等金融产品,以切切实实打消公众对于通胀将侵蚀个人财富的担心。

  而在中国,“管理通胀预期”实际上被赋予了双重含义:首先,其强调的重点在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都不会有通胀,最多是“通胀预期”而已;其次,才是如何管理预期,避免预期加速通胀的到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