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寻回,而非告别“五四”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4 10:34:18 |
就是说,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体。党依附于社会整体,而不是社会依附于党。这就决定了党的有机知识分子首先应当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知识分子,反映社会的声音,代表社会的利益。党的知识分子必须是社会的一部分,来自社会,服务于社会。他们和党的其它干部是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连接点。如果知识分子尤其是党的知识分子成为了某一些特殊利益的代言人,那么党在思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会出现问题。软性的领导权出现了问题,那么硬性的统治权就显现出来。统治权使用过度,或者滥用统治权,那么党群关系就会呈现紧张状态。 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已经提出党要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问题,幷且把提高执政能力提到政治议程上来。这具有方向性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党的转型不可避免。近年来,中共在党内民主、反腐败等方面有不少努力。但是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组织和管理层面的转型,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型也同等重要。如果继续不容许各种思想之间的竞争,幷在此基础上融合成为社会多数所能认同和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共享价值,那么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会继续处于衰落状态。很多年来,执政党幷不缺乏一些能够增进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政策,但因为在干部党员中间,这些政策缺少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解和共识,因此不能得到他们的有效支撑,政策的执行一直是个大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社会缺失共同的价值,那么社会的凝聚力也会越来越低。这样的发展趋势显然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的。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大变局产生大问题,大问题的解决呼吁思想的大解放。而思想解放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阶层一直在呼唤的。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呢?这里人们就能看到“五四运动”精神对今日中国的相关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所需要的是寻回“五四”,而非告别“五四”。 (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本文经过删节,原为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的论文集《中国的“主义”之争:从“五四运动”到当代》——“联早”编辑)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