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评智库:台湾应主动选择和平统一

http://www.CRNTT.com   2019-03-03 00:02:26  


 
       前景理论分析框架

  在编辑阶段,个体凭藉“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该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可见,在得失面前,人是理性的,但这个理性是有限的。②

  (二)风险决策前景理论会成为台湾民众“统”、“独”行为选择的基础吗?

  1、台湾民众绝大部分偏向理性经济人

  台湾民众中,绝大部分是一般经济人,当然也有一部分机会投机者。在大一统的“中国人”国族认同中,绝大多数台湾民众是承认以下事实的:一是台湾人民都是不同时期从大陆移民而来,具有中国人的血缘和传统文化习俗关系。二是台湾人民在长久的反抗荷西政权及日本殖民者过程中,都以回归祖国为诉求,虽然1945年之后国民党一直未能完成去殖民化的工作,但真正的日裔后代或亲日买办比例仍属少数。三是台湾人民在追求翻身做主而做出反抗国民党、呼应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二.二八”事件中,以谢雪红等为代表的台湾省籍民主人士明确以回归红色大陆的“一个中国”为诉求,拒绝美、日鼓吹的“台独”,后续国民党当局的“清乡运动”被残酷镇压的大部分是共产党或亲共人士,而非台湾省籍人士。四是两蒋时期的政治与教育均以一个中国和强化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并无“台独”的历史基础。五是新世纪以来台湾中高等教育普及,已经推行十二年中小学教育,大学入学率高达90%以上,绝大部分受过较好教育的中青年一代,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倾向于理性经济人。

  2、“维持现状”是台湾民众在缺乏“和平统一”信息和利益预期下的权宜选择

  1980年代出现的“民主运动”是基于反抗国民党威权统治而要求尊重和认可农工利益和台湾省籍人的民主权利而发起的。在台湾地区政治解严后,本土化、民主化成为台湾社会主流,但在政党斗争中民进党日渐被殖民时期亲日买办或日人后裔等主导,“民主、自由”和“本土化”被作为标签和口号来作为与国民党争权夺利的手段。客观来说,原台湾省籍人民与大陆有长期的隔绝和被殖民历史,没有与中国大陆同步经历完整的推翻满清、以一个个民主革命谋求现代化中国的变革历程,但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无直接的矛盾冲突,只是由于长期的国共对峙及“仇共反共丑共”教育,导致不论是原来的台湾省籍人还是1949年过去的外省人及其后代,都对大陆不瞭解、不理解而存在误解、担心,年轻人更在教科书和媒体的影响下出现国族观的混乱,对未来不确定。对于广大台湾民众而言,随着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虽然大部分都承认两岸最终会走向统一,但由于对大陆发展的瞭解少而偏颇,对大陆释放的善意和惠台政策的可能所得小心翼翼,故而在求稳定、规避风险的惯性思维下,姑且选择“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来保有其现有生活。对于权贵而言,为保有和扩大其在台湾社会中的优越地位和利益,竭力鼓吹“独台”或“台独”,并以此来争取民众选票。对于已经来大陆发展多年、瞭解大陆的台商或台胞而言,若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觉悟和理想追求,仅从个人利益出发,放任“台独”可能使其争取大陆更多优惠政策,以期有利于短期内个人利益最大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